捷胜镇党委、政府召开《捷胜论坛》 、《汕尾市民网》等网友坐谈会,倾听民间对如何发展捷胜镇的呼声。这种重视民间舆论的举措,是民主治政的进步,为基层政府公开行政开了一个好头。如果说,官方舆论是为基层政府公开行政鸣锣开道,那未,民间舆论则是起到为基层政府公开行政摇旗呐喊、推波助澜的作用。如果说,官方舆论是“慈母” ,摆着一副和颜悦色的面孔说教,民间舆论则如“严父” ,动辄以严辞示警。捷胜镇党委、政府敢于面对民间舆论,显示了共产党人的胸怀。共产党人死都不怕,还怕批评么?
一、昔日繁华今何在? 捷胜是有近6000年历史的文化古镇。早在新石器时代(距今约6000年),先 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留下闻名中外的沙坑、东坑南、东坑北、沙角尾等新石器时代遗址,大石牯古村落遗址等珍贵财富。捷胜城约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约公元1412年),距今有600余年的历史。明清两代的古建筑,也曾随处可见。1965年,北门留下一幅高高的旧城墙,展现捷胜城旧日的风采。其文化底蕴,在汕尾地区的墟镇单位来说,独一无二。 捷胜渔港得天独厚,其海岸线长达9.3公里。石狗湖位置优越,曾是名闻遐迩的天然避风港,以其博大的胸怀,无限的温情,拥抱南来北往的船只,推动了捷胜的兴盛。捷胜人勤劳勇敢,一代承传一代,万众一心留下“金捷胜” 的美称。到了上世纪80年代,“捷胜鲍鱼”也曾名噪一时,续写“金捷胜”的辉耀。 坐谈会上,无论是镇委、镇府的干部,还是本地和来自各地的网民,对先辈的功德充满敬仰。也对今天的落伍发出叹息。甚至称捷胜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 。说来也是。 1958年“三面红旗” 迎风飘扬。“石狗湖” 建堤筑闸,防潮扩耕。在那个政治挂帅,以粮为纲的年代,米瓮是满了,但毁掉了避风港,也毁掉了生态平衡。留下了说不清道不完的遗憾。目前,仅沙角尾一村近200条渔船,就无处避风逃浪,眼睁睁地任由狂潮恶涛冲击,听天由命。 说数十年来捷胜没有发展变化显失公平。以捷胜城为例,满目是高楼大厦,水泥大路四通八达。人们的衣着打扮,无不充斥着现代城市的气息。各种文化书(画)社名响牌亮,泥塑申遗也在紧锣密鼓进行。民间音乐此起彼落。新建的庙宇气度恢宏。但仔细一想,就令人有点哭笑不得。从汕遮公路入口到捷胜城,近公里的路段没有路灯,入夜一片漆黑,令人不寒而栗。反映了历届镇委、镇府乃至区、市政权的心态,这个立竿见影的民心工程,竟然漠然置之,称捷胜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 不是没有道理 。更折射了捷胜人对家乡的表惰。据说,捷胜镇人口统计是5.4万人,实际常住人口是2.7万人。外出发展、腰缠万贯者大有人在,连十几万元都不想投入,难道不是落伍的表现!尤为心疼的是,上述千古遗址已经名存实亡,不要说希望能找到残陶断瓦,就是遗址的那片沙丘也难寻觅。大石牯古村落可能连墙基也荡然无存。镇府旁边曾有一明代戏台不见踪迹。毁掉古代文明来装扮现代文明,不是社会的进步。有人曾提议开凿运河将石狗湖连结品清湖,利用罕见的历史遗迹发展旅游业以期振兴经济,但扪心自问,捷胜拿什么历史实物景观来吸引世人的眼球?
二、捷胜急起直追的二个突破点。 1、捷胜首先是渔港。渔港的建设一是码头二是避风港。以整治石狗湖入手振兴捷胜是坐谈会的共识。特别是将石狗湖建设成避风港为突破点,吸引外地渔船,是盘活捷胜发展的关键。 2、以承传历史文明作为重振昔日雄风的突破点。捷胜有其他地方所没有的雄厚的文化基础。虽然有的文化遗址已经有名无实。但着手抢救复原并非没有可能,原址未被征用就是机不可失。同时对现有文物遗迹应组织专门勘查,立碑保护。尤以修复沙坑文化遗址为最紧迫。
三、以转让经菅权的方式招商引资。 规划可以尽善尽美,雄心壮志可以说它三天三夜。但真正实施,就不那么容易。主要是资金来源问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石狗湖改造,计划筑新堤,建大闸。投入的资金恐怕要以百万为计算单位。不要说捷胜镇府“欲哭无泪” ,就是区、市二级政府,也是“手长衣袖短” 。民众集资是杯水车薪,实力雄厚者,未必愿意无偿投资。办法只有二个:一个是转让避风港的经营权,让投资商有利可图。一个是下决心炸堤毁闸,恢复原生态。没有堤闸的石狗湖,见证捷胜数百年乃至数千年的繁荣,不可能招致捷胜陆沉。这要看捷胜的胆略。如果将希望寄托在政府拨款,就只能是纸上谈兵,耐心排队!
略谈捷胜镇的发展思路 陈治赠 2012-11-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