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凝聚力 开始新跨跃 ——略记霞埔“孝思堂”重光志庆 陈治赠 2012-12-18 今天,是联安镇霞埔“孝思堂”重光志庆吉日。海陆丰各地宗亲1400多人莅临致贺。海陆丰、全国各地以及海内外霞埔族后裔子孙回乡庆典者近万人。庆典活动低调而不失隆重,金獅献瑞,鼓乐呈祥,户户宴客,一派欣欣向荣。“孝思堂”重光,显示了更強大的凝聚力,标志着霞埔人开始新的跨越。 霞埔族为海陆丰陈氏望族。祖籍福建莆田玉湖乡。霞埔族始祖绣屏陈公先在优埔北社歇担发祥。明建文年间(约公元1400年),又在霞埔繁衍发展,距今约612年。绣屏陈公膝下五大房。长房聚居大房乡、新厝,二房聚居源聚、霞陈,三房聚居霞埔,四房聚居优埔北社,五房聚居田中央。霞埔地理位置优越,经济、人口迅猛发展,在五大房中独占鳌头。霞埔成了其他兄弟房头的代称,出门在外均称霞埔人。霞埔族的称谓由此而兴。 霞埔族现传22世,后裔子孙四万余人。聚居联安镇霞埔、大房、新厝、源聚、霞陈、峯雅、围寮、上陈、优沖北社、田中央等10个自然乡(村)。本市10个镇,以及北京、香港、台湾、深圳等11个城市和地区均有相当规模的聚居点。部分旅居海外。 明嘉靖元年间(约公元1522年),三房五世祖源泉陈公,于霞埔兴建“孝思堂” ,又称“陈氏祖祠”。距今近500年。曾多次修缮。 六百年来,霞埔族没有出现大富大贵大红大紫的名人。子孙后裔都是实实在在的普通劳动者。现代出了几个厅级处级官员,也没有出类拔萃之辈。陈潮——黄花岗72烈士之一虽然颇有名气,也仅是一名追随陈炯明投身民族民主革命的英烈,但他是霞埔人在社会上却鲜为人知。可歌的就是霞埔人挚爱家乡的传统观念千秋不变。道光年间,霞埔人养蚶名闻遐迩。曾划出24格蚶町创办“优埔公学”(陈潮中学前身)。五世祖源泉公在石角头山下开凿淡水井(俗称霞埔井),为乡邻解决饮水困难。改革开放之初,在香港长大的陈勋光回乡建设,“敏兴厂”首建霞埔,解决乡人就业难题。此次“孝思堂”重光,由霞埔村委会牵头,陈勋光、陈强、陈洪、陈金色、陈舜熙、陈铁田等众多乡贤慷慨解囊,族人集资,拆旧重建。今年4月兴工,工期7个月,基建资金人民币近400万元。 “孝思堂”为三间通梁,三进二天井,二迥廊,46柱。气势恢宏,尤如龙腾虎跃。堂前有大町一幅(称祠堂町),可容纳千多人看大戏。大町前是一个宽大的月眉形大池塘,霞埔人经常在此举办龙舟邀请赛。“孝思堂”每年举行冬至拜祭活动,为霞埔族的传统惯例。族内60岁以上男仕参加。上世纪70年未恢复冬祭活动以来,从未间断。每次拜祭活动有300多人参加。 霞埔世代以养殖虾、蟹、蚶、蚝为主业。霞埔鱼塭及蚶町、蚝町面积,在海陆丰首屈一指,俗称霞埔海。霞埔海出产的九节虾、大白刺、膏蟹,历来为攴桌极品。霞埔珠蚶曾远近闻名,祠堂正门左侧摆在一只完整的巨大蚶壳,见证曾经的辉耀。 霞埔“孝思堂”重光志庆,预示着霞埔族的明天更加兴旺发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