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查看: 40974|回复: 20

[论汕尾] 《海丰县军事志》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3-20 13: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南海闻道 于 2013-3-20 13:23 编辑

《海丰县军事志》序
               
       2008年初,在广东省军区首长和汕尾军分区首长的关心下,《海丰县军事志》第三轮编纂开始,接续前二轮修志未竟的工作。组成由叶良方同志负责主编的编辑组。全体编纂人员以强烈的使命意识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殚精竭虑,勤奋笔耕。在编纂中,坚持科学的态度,存真求实,改革创新,做到观点正确,内容全面,结构严谨,资料翔实,事实准确,记述有据,达到了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地方性和资料性的统一。同时,还较好地总结建国后我县部队工作、征兵工作、民兵工作、群众工作的经验。经过三年的艰辛耕耘,近日,《海丰县军事志》终于付梓出版了,这是全体编纂人员辛勤耕耘结出的硕果。这部军事志的出版,是海丰县军事历史和文化领域里一件有意义的大事。

       海丰人民历来具有光荣革命传统,具有强悍不屈、敢于抗争、敢为天下先的民风民俗。古来今往,因其所处的战略位置,这块红色的热土,发生过许多重大军事活动和军事事件,涌现出众多的军事人物,历代军民在维护国家统一、保卫家园以及反抗封建压迫和剥削的斗争中,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由于政治经济、自然地理等条件,海丰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成为中国共产党率领人民军队推翻反动统治的革命根据地,成为明清两代中国人民抗击外国侵略者的海防前线,也成为历代农民起义军揭竿起义的重要战场。因此全面、系统、科学地汇集本县军事方面及与军事密切相关的情况和资料,认真研究和客观反映海丰三千多年来的军事历史,是一件造福后代子孙的军事文化建设事业。

      《海丰县军事志》是地方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情、军情、地情的载体。它全面、系统、科学地汇集当地军事方面及与军事密切相关的情况和资料,具有较强的资料性、系统性和完整性等特点,对研究海丰军事历史,指导当前国防建设,加强战备和做好军队、民兵预备役等各方面的工作具有较强的可用性和借鉴性。《海丰县军事志》是海丰县有史以来第一部纵贯古今、门类齐全的军事专业志书。它的编修出版,为我县志书宝库增添新的品种和珍贵的精神财富,对我们认识和了解海丰县的军事历史,促进海丰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目前,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但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肆意横行,单边主义恶性膨胀,局部冲突不断,国际恐怖主义活动频繁,这些都对世界和平构成严重威胁,也是对我国安全和祖国统一的严峻挑战。我们在加强经济建设的同时,还要增强忧患意识,强化国防观念,做到居安思危,常备不懈。我们一定要按照胡锦涛主席关于“军队要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的重要指示,忠实履行历史使命,铸牢军魂,听从指挥,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紧跟世界新军事变革发展的形势,积极做好军事斗争准备,为打赢未来高技术战争做出贡献。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海丰县军事志》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追溯渊源,秉笔直书,突出记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为夺取全国革命战争胜利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记述建国后人民军队和广大民兵在维护国家统一、维护社会稳定、保卫社会主义祖国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记述人民军队继承和发扬光荣传统、拥政爱民、抢险救灾、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朽业绩。《海丰县军事志》的出版发行,对县人武部官兵和民兵预备役建设适应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实现跨越式发展,做好未来反侵略战争的准备,具有重要的资治借鉴作用。同时,也为部队和广大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丰富生动的教材。是为序。

《海丰县军事志》编纂委员会
执笔:叶良方
二O O九年十二月十六日

楼主热帖
[三唯论点] 为什么取消汕尾市诗词学会的团体会员代表资格
[文化天地] (古风)“勇士号”、“机遇号”火星探险
[文化天地] 答黄山先生《对海丰明代第一位进士李实新考之
[文化天地] 汕尾市海防名将故事之一:开创碣石卫的第一代
[文化天地] 悲僧行——祭诗僧释函可
[三唯论点] 揭开碣石卫署旧址之谜 ——汕尾市民间考古

发表于 2013-3-20 20:04:59 | 显示全部楼层
点击进入微信
发表于 2013-3-20 22:24:09 手机用户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浪官方微博
都09年的事了
 楼主| 发表于 2013-3-21 00:33:27 | 显示全部楼层
龙飞天汉 发表于 2013-3-20 22:24
都09年的事了

史志资料不论时间,随时都可以发表供有心人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13-3-21 12:12: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南海闻道 于 2013-3-21 12:17 编辑
南海闻道 发表于 2013-3-21 00:33
史志资料不论时间,随时都可以发表供有心人阅读。


摘录《海丰县军事志》中某些章节供诸位阅读(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二节  清 代 海 防

                                                  撰写:叶良方

       清初海丰县的海防状况局势动荡,境内既有清政府的八旗军(中央正规军)和绿旗兵(地方正规军),也有属于南明政权的薛进武装集团和举人徐楷领导的海丰民间反清复明的起义武装,还有长期盘据沿海的苏成苏利武装集团。这三种拥明的军事力量,加上有时入境的郑成功部队与清军展开斗争。他们时合时分,或降或叛,相互争夺势力范围。终顺治一代,海丰县沿海地面,是这几种势力此消彼长的复杂时期。

        清顺治三年(1646)农历十二月,清将佟养甲、李成栋两总兵率数万清兵从五坡岭攻入海丰县城北门,于是清第一任海丰知县王候宠入署海丰县,开始了清政权统治。并招薛进等为乡总养兵百余名,守城自卫。越二年,李成栋踞广东叛清,上奉永历帝于肇庆,下授薛进为南明参将,据守海丰县城。顺治七年农历十二月,平南右翼固山(即固山额真,清八旗军都统)班志富统兵以大炮轰破海丰城西门而入,屠城杀薛进,恢复清统治。不久,驻县海防部队设立游击(从三品)、守备(正五品)、千总(正六品)各1员,把总(正七品)4员,由游击张嘉钦、守备张建忠领兵892人,戍守海丰县城及分防汛地。自顺治二年农历八月攻入碣石卫城起,苏成、苏利率红头兵先后占据捷胜所城、甲子所城、坎下城。顺治四年,苏利接受招抚投诚清政府。六月,郑成功闻讯带领舟师至碣石田尾洋进攻降清的苏利,因风向不利班师。苏利侦知郑成功返厦门,率众攻破惠来县城,杀死郑成功部将卢爵。顺治七年(1650)闰十一月,郑成功率水师战船100余艘南下勤王,途经遮浪海面,恰遇大风暴,改道经后江进入白沙湖。风暴过后续航,航至大星所,碰上清朝从惠州来援的兵船十余只,郑成功下令分两路迎战,一路在水路截击从惠州来的清船队;一路从陆路攻打大星所。两路军英勇出击,大获全胜。正要乘胜前进时,传来厦门失陷的消息,军心皆乱,诸将请示回师救援,哭声震天,郑成功不得已回师救援。

        顺治十年(1653)十一月下旬,郑成功为策应盘踞广西的晋王李定国夹攻广东清军,令先锋林察领300多艘战船到达海丰海面,准备进攻坎下寨城,守城的苏利部下闻风而逃。林察率军进入坎下寨城,虚张声势地展开勤王旗号,将城寨的粮草全部搬入船中扬帆而去。顺治十三年二月,郑成功部将黄廷进攻清碣石卫总兵苏利,苏利据险坚壁而守,黄廷久攻不下,粮匮回师。顺治十四年(1657)十一月,苏利被清廷实授为碣石卫水师总兵官(正二品),总揽碣石卫和海丰沿海诸所城(长沙、后门港除外)的海防军务大权。康熙二年,为加强海丰县城的绿营兵军力,削弱苏利武装集团在海丰沿海的势力,清政府派出驻守惠州的惠协副将曹志(从二品)、协下都司曾以信(正四品)和中营守备芮梦龙等率领右营官兵1000人移镇海丰县城,改海丰营为惠协右营驻地,统辖惠属10县的绿营兵。并派游击谢辉亮、守备董思知率官兵镇守东海滘寨城,以便牵制和监视盘踞在碣石卫城20年之久的苏利武装集团。
发表于 2013-3-21 12:35:21 | 显示全部楼层
叶兄,请问此志有无公开发行?想找来看看,,,
 楼主| 发表于 2013-3-21 23:49:27 | 显示全部楼层
幽壹 发表于 2013-3-21 12:35
叶兄,请问此志有无公开发行?想找来看看,,,

《海丰县军事志》于2011年正式出版,仅印了180册。除海丰县武装部上送解放军总政治部、广州军区、省军区、市军分区及市县四套班子外,余下不多。给我小部分书,已被我送给潮汕历史文化中心、惠州文化研究会及朋友已无存。实在抱歉!如果想要,仅存去年初我为了宣传此书,曾将两册托蓝天广场新世纪书店代售,不知有否卖掉?
 楼主| 发表于 2013-3-21 23:52: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南海闻道 于 2013-3-22 09:12 编辑
南海闻道 发表于 2013-3-21 23:49
《海丰县军事志》于2011年正式出版,仅印了180册。除海丰县武装部上送解放军总政治部、广州军区、省军区 ...


                                               概    述(一)

        海丰县位于广东省东南部,南临南海;东与陆丰市毗邻;西及西北与惠东县、紫金县接壤。境内地形复杂,西北部莲花山脉绵延至赣南、闽西,群山高耸,连绵不绝,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峰10余座;隐兵条件好,战守自如,回旋余地大。中部平原广阔肥沃,物产丰富,人口稠密;东南台地丘陵起伏,依山傍海,鱼盐之利,取之不竭。南部海域辽阔,海运航线濒临县境海岸,东通汕头、福建、台湾,西邻香港、澳门、广州,远达菲律宾、东南亚诸国。陆路324国道、深汕高速公路横穿东西而过,扼粤东、闽南交通咽喉,具有重要的海防军事地位,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县名取义“南海物丰”。军事历史,源远流长。早在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已有越族先民在东南沿海地区聚居生息。海边部落之间为争夺财物和奴隶经常发生战争,捷胜沙坑已出现史前兵器制作工场。民国初期考古学家麦兆良神父从沙坑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石箭镞、石戈、石刀、石剑、石匕首等,并在汕尾海边的祯祥遗址发掘到石箭头,石脚桶遗址拾到石戈,这说明原始战事已在海丰沿海频繁发生。进入青铜器时代,原始战争武器已更新为青铜武器,在施公寮菝仔园、径尾、三角尾宝楼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青铜箭头、纯铁箭头、实心青铜斧、以及有插柄的青铜石斧、青铜矛头等,使麦兆良神父不禁赞叹道:它证明了海丰地区的古代铁匠曾经拥有提炼出纯铁、纯铜和纯锡的技术。当时的冶金术已经是如此之先进,使得铁匠得以冶炼出如此奇特的合金。其武器的先进程度是同时代其他地区的先民无可匹敌的。1984年,鲘门群众在后澳海3米多深的贝壳层中发现10多具春秋时期的骷髅,在其中三具没有头骨的尸骸肋骨处,分别插着青铜箭镞、青铜短剑和青铜矛等兵器,可以考证到当时越族部落为了争夺渔猎地盘,经常发生激烈而残酷的战争。

        秦汉时期,海丰因地处粤东偏僻一偶及莲花山脉的屏障,较少有来自外部的入侵战争。汉文帝时大夫陆贾奉命从海路出使南越国,船经海丰海面,曾派将校巡海至甲子门。西汉年间开凿羊蹄岭古道,使长期阻隔与循州、广州交往的粤东驿路从此开通。至三国时期,羊蹄岭道因时通时塞,不利于大部队的行动,故境内较少发生战事活动。海路则时有官军经过,孙吴大将卫温进军闽海琉球时,曾遇大风暴,战船竟漂流至甲子门。唐武德五年(622),海丰县划出东部地区设置安陆县(今陆丰、陆河县、惠来西部等),县城故址在现陆丰大安环珠寨村,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距县城1公里处建有军寨城墙,当时驻有卫戍县城的部队。至贞观元年(627),撤销安陆县,并回海丰县。元和末年(816~820),朝廷已在海丰沿海建置石桥场、古龙盐场和征税机构。场盐由官方发配,商人从海路贩运。唐乾符五年(878),黄巢率农民起义军从福州南下潮州,取道海丰羊蹄岭,路经惠州水陆兼程进攻广州。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九年(1159),转运使林安宅对潮惠下路(即海陆丰境内驿道)加以整治改造,迁民户于路旁,创铺驿、建桥梁,增加排水设施,植树修桥,并调部分铺兵到下路,劝乡民迁居路旁,免去服亭驿劳役,使“来者如归” (《三阳志》)。至后来杨万里经过此道,吟有《揭阳道中》诗曰“地平如掌树成行,野有邮亭浦有梁”之句。

       宋乾道五年(1169),甲子名绅范有仁筑建105孔500多米长的顺济桥,至开禧三年(1207),范氏后裔名绅范良臣之母续建10孔桥抵东岸。南宋初年,林亚忠创建7孔60米长的博美蛟溪石桥,架通潮惠大道,交通顺畅,十分壮观。抗金名将李纲及刘克庄被贬广东后遇赦返回福建、杭州,都取道羊蹄岭古道并经海丰县城驿站宿夜。据21世纪初考古发现:宋海丰龙溪都神泉及龙江两岸,兴建不少陶瓷窑址。这种陶瓷经由神泉港外贸船循丝绸之路出口,成为海丰本土外贸产品之大宗。南宋景炎元年(1276),元兵攻陷临安,陆秀夫、张世杰等拥立幼帝端宗于冬十二月从福州乘船抵达甲子。翌年春正月,渔民郑复组织义兵509人,驾驶战船护送端宗进入海丰东溪,驻扎可塘宋师岭。宋朝廷组织兵民用半年的时间挖凿滘洋,使东、西溪水从此相通。这条2公里长的直渠河,为广东省较早开挖的人造运河之一,至今已有730多年的悠长岁月。景炎三年,文天祥自江西追寻宋端宗南逃的足迹,来到海丰驻军丽江浦,并奉命率军经滘洋出东溪口往潮阳征剿叛军陈懿。张宏范遣其弟宏正带兵往救陈懿,文天祥闻讯从潮阳退回海丰。在五坡岭方饭之际,为元军所困,全军覆没。文天祥力战被擒,被押往大都,三年后不屈就义。在海丰的军事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发表于 2013-3-22 09: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印这么少呢?有机会可以借一下,整书复印。谢谢!
 楼主| 发表于 2013-3-22 12:59:5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笨钟 发表于 2013-3-22 09:19
怎么印这么少呢?有机会可以借一下,整书复印。谢谢!

可以。不过该书大十六开,精装本。30多万字。共400页。整书复印恐怕不划算。
发表于 2013-3-22 21:49:1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高兴认识你,我们私聊,请加我的QQ:33307316
 楼主| 发表于 2013-3-23 00:05:2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笨钟 发表于 2013-3-22 21:49
很高兴认识你,我们私聊,请加我的QQ:33307316

哎,我不懂得使用QQ:郑守治有我电话。
发表于 2013-3-23 09:25:20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海闻道 发表于 2013-3-23 00:05
哎,我不懂得使用QQ:郑守治有我电话。

我给你发了本站的消息,请看看,谢谢!
发表于 2013-3-25 01:56:14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海闻道 发表于 2013-3-21 23:49
《海丰县军事志》于2011年正式出版,仅印了180册。除海丰县武装部上送解放军总政治部、广州军区、省军区 ...

好的,,,:handshake
 楼主| 发表于 2013-3-25 13:04: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南海闻道 于 2013-3-25 13:06 编辑
幽壹 发表于 2013-3-25 01:56
好的,,,


              概    述(二)

       逮及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朱元璋为巩固全国海边防,在东南沿海各省设立卫所制度。广东都指挥花茂奏建碣石卫城于海丰东部沿海,并先后建置海丰、甲子、捷胜、平海等千户所城,驻守旗军4500人。在卫城内亦建置前、中、后、左、右五个守御千户所署,全卫九所共10100人驻守海边防。并依“七分留城,三分屯垦”的办法在海丰、惠来、惠阳三县设军屯22处,共垦荒地50顷42亩9分,每年缴纳税粮2677石8斗1升5合,以此解决卫所驻军食粮问题。其中明代石陂军屯官兵所创建的水利设施南门吊涧,至今犹发挥着灌溉农田的作用。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1405~1433),著名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往返均从海丰海域经过。境内白沙湖港、长沙港是丝绸之路的泊锚港。弘治十八年(1505),朝廷为策海上航线的安全,设置惠潮守备于碣石卫,使之成为惠潮海防的指挥中心。至嘉靖初年,朝廷又在卫城内设立守备碣石水寨指挥,统率战船38艘、官兵1154名,在粤东沿海及至东沙群岛一带巡逻,对保障沿海航线安全,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嘉靖四十三年春,倭寇2万多人自潮州入侵,屠戮劫掠海丰百姓。抗倭名将俞大猷为捍卫沿海边境安全,亲统6万大军屯扎碣石玄武山,在戎水神水沟连扫倭寇三大巢穴,余寇奔溃至大德港和金锡都。俞大猷率部将汤克宽乘胜追击,围剿倭寇,全歼入侵之敌。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留下抗倭大捷的记载。明清之际,海丰军事斗争错综复杂,战事频起,地方不靖。清康熙三年(1664),实施迁界政策,直至康熙八年(1659),才允许开界。朝廷派来清第一任碣石镇总兵苗之秀镇守海丰沿海,至此,动荡的局势始趋缓和。清代海防政策仍实行明卫所制度,派驻军队3765人,分为左中右三营,除中营驻守碣石城外,右营驻防海丰东部沿海(现陆丰及惠来西部),左营驻防海丰西部沿海(现汕尾市城区及红海湾开发区)。明清碣石卫所制度,在中国的海防军事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
 楼主| 发表于 2013-3-25 13:23: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南海闻道 于 2013-3-25 13:30 编辑
南海闻道 发表于 2013-3-25 13:04
概    述(二)

       逮及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朱元璋为巩固全国海边防,在东南 ...


为什么市民网管理员将下面内容和省军区的颁奖照片说成是不良信息呢?汕尾发展论坛等官方网都登载了,难道市民网就不准登载。奇怪了!

最近,《海丰县军事志》编纂委员会编辑组被广东省军区授予“军事志编修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是汕尾市唯一获得省奖的志书。
发表于 2013-3-25 17:46:30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海闻道 发表于 2013-3-25 13:04
概    述(二)

       逮及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朱元璋为巩固全国海边防,在东南 ...

久仰叶兄大名,可惜无缘一见。改天有机会,再当面向叶兄请教!
 楼主| 发表于 2013-3-26 23:24:45 | 显示全部楼层
幽壹 发表于 2013-3-25 17:46
久仰叶兄大名,可惜无缘一见。改天有机会,再当面向叶兄请教!

你若有时间返回陆河途径海丰,可来一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