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郑溢涛 于 2013-5-21 17:16 编辑
汕尾群众 发表于 2013-5-21 16:17 
「我就不杰出、不拔尖么?我不信这个邪!」羞不羞?脸红不红?
花了人家的短信费,名落孙山,得票在十名 ...
关于我那年参加“十杰”评选,看来现在仍有人还在牙痛!实情怎样,有兴趣的可去向当时的团委领导咨询!所谓选票,无非参考、炒作而已!
下面提供一些背景材料,让你们再见证一下郑某人的“一贯的可恶”——
午 夜 栽 赃
——某夜的噪音
(纪实小说)
郑溢涛
2007年5月9日子夜时分,真见鬼了!
一招阴毒的离间栽赃计正在通过手机悄然批发!
在众多师友和单位领导的鼓励下,T报名参选S W市的“十大杰出青年”。
在不少朋友眼里,T是个“刺猬型”的思想者。他几乎是把独立思想、据实评说看作自己的生命的。对于身边某种“逼良为娼”的现实态势,他有着一种超乎常人的痛切的敏感。虽然,对生存的难处,对于人活世上种种被逼迫的情状和无奈,对于某些逢场作戏,他是深深理解的,但他总是很难坦然做到与“做戏的虚无党”的接轨。他对“是是非非”的认真劲,常常几乎到了执拗甚至是不留情面的地步。不仅仅是在笔墨上,言谈行事的率直竣急,也常有让别人、让自己陷于尴尬的时候。显然,这是个让一部分老老少少深爱、同时也让一部分老老少少深忌的家伙。
本来,对于评选活动之类,除非T认定某种荣誉里面确实包涵了他所一贯关注的公平取向和精神价值,并能在相当程度上防止“逆淘汰”的结果,否则他一般是不感兴趣的。这次参评“十大杰出青年”,既然师友、领导那么支持,T便决定抱着这样的期望去试试。说有尊严的思想不在乎能否获得旁人的肯定,T认为那多半不是真话。
本次“十大杰出青年”的评选,其中有一个环节,是历时10天的手机信息、网络公众投票,票数将作为最后定评的参考。这是S W市史无前例的事。10天里,S W市各县区都沸腾起来,手机、网络都忙于为“十大杰出青年”的候选人投票,真个是风起云涌,各运优势,竞抢先机。
5月9日晚上11点半,距投票截止时间20多分钟,T接到同事L的电话,说是刚刚收到一个陌生手机发来的一条莫名其妙的信息。L说,他按显示的号码打那个人的手机,没接。一会,L将收到的信息转发给T:
请投票给T建议J、W、X辞去“十大杰出青年”评委,因为与T有利害关系,以避免“十大杰出青年”评选无效!
T供职的单位名列本次评选活动主办单位之一。这条信息中提到的J、W、X,都是T单位的领导。J挂名本次评选活动组委会的3位主任之一,W、X则是本次评选活动的评委。
看过信息,T想:这位“陌生的朋友”大概本人也是候选人之一吧,又或许候选人中有他的亲友吧。他之所以发这条信息,也许是在担心T单位的评委在最后复评投票时会偏向T,又可能给他本人或他的亲友的得票带来不利吧?如果T单位的领导不参加评委,不就不存在这些问题了么?他的建议,看来也合情合理呀。就算发这条信息是有意要做做T的手脚,那也似乎是做得挺文明的。现今这世界,许多即使是该理直气壮去做的事,也未必都能光明正大去做,这一点T是理解的。
于是T给L打电话,请他转告这位“朋友”:最好是向组委会直接提出建议。
可是,T错了!大错特错了!
第二天一早上班,T就听说,许多同事包括J、W、X都收到了这位“陌生朋友”同样的信息。T开始脑子里仍保持着昨晚刚看到信息时的分析,只是多了一条想法:这位“朋友”一定与本单位很熟,或者至少与本单位的个别同事关系亲密,因为他几乎掌握了T单位所有同事的手机号码。T心中隐约有了对象。再就是多了一点不解:干吗要发给这么多同事呢?
当T再次仔细查看那条信息时,才不禁恍然大悟:这原来是一招阴毒的离间计!
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愚蠢啊!T读了近半辈子的书,竟然看了半天才发现这条小小的信息里赤裸裸的杀机!
“请投票给T”,这不是明明要让人一看就想到发信息的是T本人或是T的朋友么?“T与J、W、X有利害关系”,不就是T本人或是T的朋友要告诉人们,T与他单位的评委有矛盾而担心在投票时会卡T么?因此只有T的这几个领导不当评委,T才能顺利当选啊!
T这才明白,这信息其实主要是发给T的领导J、W、X和本次评选活动的所有评委、领导乃至更高一级的有关领导看的,其目的就是为了让他们相信,这是T本人或指使别人在用临时手机卡发信散布“T与几位评委有矛盾”,以此嫁祸于T,从而达到使T的几位领导心中对T不快之效,也让T同时背上一个“扰乱评选”的恶劣罪名。
T还从外单位的几位领导获悉,发给他们的信息是另外一个版本,即在上面那条信息的后面,加了这样一句“严重警告”:
否则,我一定发起网络大讨论,把“十大杰出青年”评选搞臭!
好阴毒的离间栽赃啊!这哪里是习惯于“书生议政”的T所能想像的伎俩!T差点出了一身冷汗。
“什么四十而不惑!半辈子读书,真是白读了!”在“读书识人”方面一直颇为自得的T,此时深深惭愧自己原来是多么幼稚、天真!
让T庆幸的是,J、W、X不仅一直是T敬重的领导,也是T可以交流知心话的师友,他们一直都很清楚T的性格为人。
当T问X有没有收到那条信息时,X说:“收到了。没什么大不了!林子大了杂鸟多,有点噪音是正常的事。内鬼作怪而已,别理他!”
“鬼作怪是肯定的。但是内还是外,又或是里外结盟,这可难说,也没必要花心思去弄清楚。”T在心里说。他很清楚,他的周围不乏可托死生的支持者,而由于凡事习惯较真的缘故,里里外外也不乏对他心存郁结的“怨敌”。只是他认为,也不能随便冤枉无辜,即使他曾经是自己的“敌人”。
T记得以前曾读过鲁迅的“捣鬼有术”,万没想到今天才真正见识了鬼的可怕,也算是个不小的收获了。
“这才刚刚是开始呢,得时刻准备着再次见鬼!”T想。他心里十分清楚,像他这样平素耻为苟且的人,每走一步,都可能遇见鬼,都可能有鬼眼在暗处盯着。他估摸着,接下来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收到那条信息,或者收到别的什么鬼把戏……
(2007年参选“十大杰出青年”,几经波折,这是其中一段。“栽赃”事件发生的次晚,我即草就这篇小稿,并决定于第二天见报。当时有领导建议还是别公开,我拒绝了,原因是我认定这类事具有公共镜鉴意义,真相必须保留。此亦我的可恶之处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