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文化公益 于 2013-10-30 11:30 编辑
昨天在市民网看到一个帖子,内容是我市将举行潮剧精品剧目的展演。我一下子呆了,怎么又是潮剧,再看下去说是展演的目的在于促进汕尾、潮州两市的文化交流、丰富群众的生活,这是好事情。但是在我的印象中,汕尾的三大古老戏稀有剧种几乎很少出去潮州、汕头等地参与精品剧目展演,而汕尾多次举行活动,都“走出去”邀来潮剧进行展演,自己家里的稀有剧种展演少之又少。首届惠民文化周的时候,我曾撰文赞扬市委宣传举行这样的活动,并且把我们的三大稀有剧种在马思聪艺术中进行展演,然后还请潮剧来展演,对于这样的做法,我还是赞同的,认为起到了互相学习交流的作用。其后,第二届惠民文化周我看不到我们三大稀有剧种的展演,就只汇演出了首届稀有剧种比赛精品剧目的巡演然后正字戏。好吧,这样的活动我勉强接受了,可是到了最后连续请了几晚潮剧来展演,我就纳闷为什么不给白字戏和西秦戏进一场展演呢?可以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海陆丰地区的剧种更需要普及和扶持不是吗?对于这次的做法,我强烈建议市政府向潮州政府争取,三大剧种去潮州进行展演礼尚往来大家互相学习,促进我市文化事业的发展,宣传我市的古老稀有剧种。
潮剧的发展就不用说了当地的政府非常重视,而回头看看我们的三大古老的稀有剧种,除了农村演出还是农村演出,何时真正地走出汕尾呢?这一点,我希望政府要长期重视,文化其实就是软实力,对我市有良好的对外宣传效果,本来汕尾的负面新闻就多了,为何不多扶持这文化类的来宣传汕尾的正能量?这么多年走过来海陆丰的戏曲文化逐渐衰落衰落.........很让人心酸的是,当初潮剧就是向我们三大剧种取经的,现在反过来是我们向它们取经,可见得现在衰落到什么程度,重新振兴离不开政府的重视和扶持。
让人欣慰的是,今年,陆丰正字戏剧团纳入了国家一类编制总共60位名额,成立传承保护中心,并且提高了演员们的工资待遇,进一步提高不怕没人演戏,现在正字戏剧团在传承方面就少了很多困难。接下来海丰县白字戏剧团、海丰县西秦戏剧团也同样归到一类的国家编制。据了解,县白字戏剧团20位名额、县西秦戏剧团18位名额。和陆丰的正字戏剧团相比少得可怜,两个剧团加起来的名额还少于陆丰的正戏剧团。这样的名额要让演员怎么样去演出,这样的编制要让剧团怎么样去做传承工作?据了解,2013年1月相关部门就说开始实行编制制度,可是到现在为什么演员的工资到现在还没发?生活没得到基本保障,演员一个接着一个离开,从其它行业(请政府部门出来回应)政府部门你们永远不知道这些演员的辛苦在哪里,他们的生活究竟怎么样,你们了解过没?笔者曾经和一名演员交流过他们的生活犹如“猪吃,狗困,猫洗面”。政府就只知道大力打造精品剧目。比如:西秦戏《留取丹心照汗青》、白字戏《龙宫奇缘》都投了接近百万的资金,但,换了只是红一阵子、宣传了一阵子。到后来全部扔到一旁传承方面完全没有高度去重视。最后还是农村演出,政府重视的力度只是三分钟热度。几乎每次大型的晚会,都在说我市有三大古老剧种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白字戏、正字戏、西秦戏,我市的戏曲文化源远流长,这些口号太响亮了,响亮到我市的戏曲事业真正繁荣昌盛当中。
在此,笔者向市委市政府建议,在我市多次举行稀有剧种展演,提加县白字戏剧团、县西秦戏剧团一类编制的名额,提高演员的生活待遇,并且尽快成立保护传承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再度挖屈深入,通过艺术作品的方式展现和推广,是对遗产项目最好的传承与保护,也让广大群众了解地方历史文化及人物,意义重大。白字戏《龙宫奇缘》、西秦戏《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个精品剧目就包涵了我们海陆丰地区的多层次文化元素,均由艺术创作的形式搬上舞台,使之有效的宣传、保护与传承。希望市委市政府加大对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财政投入,着力扶持传承基地剧团等。使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步入科学、有序、规范、健康的发展。此外,对外宣传我市的戏曲文化,传播正能量, 让家乡文化百花齐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