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汕尾出生、成长,离开汕尾出外求学、工作,辗转又回归,在此生活、安居。曾经一度迫切想要逃离,曾经在朋友面前也牢骚满腹、妄自菲薄,但随着对汕尾的深入了解,我深知其落后和不足,也逐步清楚其优势,所以固执地做着一个“幸福汕尾”的美梦。
小时候的汕尾城区,大马路、二马路、三马路、四马路算得上主干道,五十米大道是全市最宽的,汕遮公路、汕马公路还没修建,海丰也没有二环路、三环路,二十一层的海港大厦是全市最高的,美丽华酒店是最豪华的。在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波城市化进程中,汕尾被逐步抛离。这其中既有政策原因,但我觉得更多的是人的问题。干部和群众素质不高,城市开放性和包容度不够,排外思想比较严重,缺乏发展思路和法制意识,种种原因,导致整个城市发展缓慢。作为市区所在地的城区,发展25年却依旧范围不大、辐射力不强、城市建设水平不高。海丰作为全市的排头兵,在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和城市建设上也是乏善可陈。地处深圳、惠州之间,看着昔日差距不大的兄弟,大跨步向前发展,却只能瞠乎其后。身为一个汕尾人,恨铁不成刚,又爱又恨,五味杂陈。
幸好的是,经济没有大发展,环境也没有遭受大破坏。碧海蓝天、白云绿树、清新的空气、广阔的土地、畅顺的交通、传统的文化、地道的小吃,让汕尾保留了难得的自然和质朴,为未来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资源。远的不说,就说今年来,明显看得到城市的变化,环卫工人多了,路变干净了,绿化也整齐多了;交警上路执勤次数增加,终于看到“红灯停”了;海滨街也扩建了,骑行、散步的人也多了;遮浪奇观景区不收门票了,环境也有所改观,夏天整个海滨浴场满满都是人;宣传的力度加大,从珠三角、香港前来汕尾旅游的人也增多了,我周末在二马路逛的时候时不时会遇见从广州、深圳过来的游客,正在满街尝小吃……
外地的朋友过来游玩,我就免费给他们当导游,带他们去红海湾、莲花山、红宫红场、凤山妈祖,给他们讲彭湃、马思聪、陈炯明、钟敬文,介绍西秦、白字、“遮浪”的由来和“男女”、妈祖的传说,还原“天上雷公,地上海陆丰”的本义。遇到横冲直撞的三轮车、摩托车,我会承认这个各县区普遍存在的乱象,分析治理这一问题的难度和可能产生的社会问题,如果不能妥善解决三轮车夫、摩托车夫的就业问题,没有足够财力完善公区交通系统,这个问题不会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会有不少朋友问我“你是本地人吗?”我会肯定回答“我是”。他们说我不像。
我总觉得,一个城市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外地的朋友只能通过几个具体的人去感受、认知一个城市,而作为一个个体,你能做的,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一个微笑,一点热情,就能够让人对这个城市心生好感。如果在交流过程中,能够客观、真实地介绍这个城市,不夸张也不过分渲染更不悲观,那样就更好了。在网上混迹多年,也在汕尾生活、工作多年,总能遇见不少人埋怨政府怎样无能,领导怎样贪污,把所有责任推得一干二净,人云亦云,泛泛而谈,从不反省作为汕尾的一分子,自己在要求的同时能为这座城市做些什么。这一现象不仅在干部队伍中存在,也在群众中大量存在。如果哪一天,抱怨的声音少点,骂娘的语句少些,理性客观的观点多点,建设性的意见多些,或许离幸福汕尾就不远了。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