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陆丰博社村内禁毒宣传横幅随处可见\本报记者官文清摄
“十年製毒无人敢问,一朝案破天下皆知。”汕尾陆丰以博社村为首的“毒村群”日前被围剿,平日不起眼的村子霎时全国关注。本报记者走访多个涉毒村发现,虽离3000警察的扫毒行动已逾一周,当地人仍显惊魂未定。博社村十年前亦如其他农村一样以渔农为经济支柱,但因村干部带头走歪路,令博社村步入製毒贩毒的不归路,沉沦十年成为“化外之地”。\【本报记者官文清、董谦君陆丰六日电】
顺?蜿蜒的村道,大公报记者驱车到村子外围,此后只能靠步行到更深入区域。顺?如迷宫般的街巷,只见村内“握手楼”林立,格局略显凌乱紧凑,但却满布一栋栋的“小别墅”,西式的雕花窗台、带监控的防盗门、车库、庭院齐全。离统一扫毒行动虽已逾一周,但博社村仍笼罩在紧张氛围中,一路走来均见村民警惕目光,记者观察到,村子各大巷道装有或明或暗的摄像头。有村民表示,以往村内明哨暗哨密布,一有陌生人进村后面立即有人盯梢。
製毒业驱逐了农田鱼塘
有村民透露,在製毒没有猖獗之前,博社村跟粤东西北其他农村一样,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村中仅留老人小孩。经济结构主要以种植果树和蔬菜、承包鱼塘及在临近乡区打临时工,平均月收入仅为数百到千元(人民币,下同)出头左右,仅可维持基本生活。但现在走进博社村,农田鱼塘的田园风光不再,正在耕作的田地亦所见寥寥,有村民反映,以现在的环境,无论种什么都要亏钱,而经过近十年製毒的污染后,一片“毒土”更是令老农们绝望。
环境恶劣,求财无路,令部分村民打起了“走偏门”的主意。而偏偏上樑不正下樑歪,博社村蔡氏四房拉帮结派严重,部分村干部不但暗收保护费,更为家族製毒提供荫护,滋长了製毒土壤。甚至部分“心动不敢行动”的村民,亦被这类“家长式”的人物拖下水,走上了邪路。
村民称住豪宅者大多涉毒
村内歪风极盛,晚上外出还生怕被误会成“通风报信”,亦令守法村民敢怒不敢言。“村里常断水断电,此前曾有电力公司员工前来检修,但村里找人阻拦捣乱,甚至拳脚相加并警告其不许踏入村中。”一名蔡姓村民告诉记者,村内製毒使用柴油机发电,一来是因农村电压达不到工业用电的380V,二来也是避免大量耗电引发外界怀疑。
博社这条“天下第一毒村”的附近,西山、上墩和渔池等几个周边村落亦是当地的涉毒重点村,既有从事製毒,亦有成为製毒中心博社村的外围供应点。记者走访发现这些村内贫富差距极大,有村民告诉记者,住进洋房及豪宅的大多间接涉毒,只是比博社村少,亦较隐蔽。但身处毒村周边,得此巨款建豪宅,村民对其所为亦是“看在心里,烂在肚里。”
但与博社村不同的是,附近西山、上墩等村还能见到两旁的荔枝树及蔬菜地,务农仍为当地的主要产业。“见到邻居一夜暴富,也有村民心动,但毒贩多以血缘族亲成体系,旁人‘入行无门’。”西山村一名村民则表示,该村村委领导大多反感毒品,村委管理亦较严格,甚至时常会出动“大喇叭”向村民广播宣传禁毒知识,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毒风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