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洪旭盛 于 2015-3-13 10:00 编辑
乘风破浪,走向海洋的海陆丰文化
一
海陆丰,现在的广东省汕尾市,位于东南沿海。背靠巍峨的莲花山,胸怀浩瀚的南海,是东西连接潮汕地区和珠江三角洲的地峡,其绵延一百多千米,南北山海之间宽度基本不及五十千米,落差千米,降水丰沛,汇成流程几乎是一百千米以内独流入海的多条溪河。千百年来,不可能形成与珠江、韩江相似的流域文化,也不是具有鲜明山区特色的梅州河源一带之客家文化,从古至今,我们只有凭借依山傍海的独特优势,世代与海亲近结缘,倚靠海洋生存和发展。经历六千年的风雨沧桑,形成独树一帜的海陆丰文化,是中华民族海洋文化一支不可多得的奇葩,更是现今几百万海内外汕尾人的力量源泉。 早在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地壳变动,岭南的海降陆升,地峡露出,海湾众多,岛屿星罗棋布,海洋生物骤增。百越部族,成群结伴,前来寻求生机,石斧造舟,黄麻结网,捕鱼讨海为生。尽管生活环境恶劣,海陆丰先民,还是孕育了顺应自然、靠海生存、好勇争胜的原始海洋文化。随后数千年,日积月累,年复一年的河流侵蚀冲积和海潮侵陆,滨海一带慢慢地浮现连片的平原和台地。其间洼地泻湖广布,物产丰富,是一处尚未开垦的处女地。秦始皇征服岭南,统一中国时,中原人发现了这块璞玉。于是,秦汉期间,源于中原的闽南移民,陆续从闽南千里过海直达海陆丰沿海,与先期留下的中原河洛坉军一起,开垦荒地滩涂,繁衍生息。渐渐地中原和闽南的移民人数大大超过土著居民。开始两者和睦共处,相安无事。后来,人口激增,欲望过度膨胀,互相残杀争夺,生灵涂炭。南越人寡不敌众,遭到大肆杀戮,被迫逃命。少数藏于莲花山的深山密林,靠山吃山。这就是当今海陆丰唯一聚居的少数民族畲族。大批逃至海上,终日漂泊在舟楫之中,靠海吃海,寒冬酷暑,不能登陆生活,海上风雨飘摇,凄苦劳作,他们依然顽强乐观。世代繁衍。这应该是在汕尾马宫等渔港的疍家人。他们拥有引以自豪的独特海洋文化。色彩由浅蓝深蓝黑色逐渐变化的渔家妇女服饰,显示她们深爱海洋的宽广胸怀。时时放声歌唱的汕尾渔歌,是他们热爱海洋苦中作乐的真情倾诉。解放后,他们逐渐搬到岸上居住,至文革期间,还有在沙滩架船蜗居的。其中有成为我儿时玩伴的。我感受到他们身上秉承父辈的坚毅,也依稀看出他们千百年来积淀的与山顶人的生分隔阂。我相信斗转星移,时光流逝,这种隔阂会荡然无存的。汉晋以来,许多土著居民审时度势,融入汉人社会。蓝姓、雷姓、文姓等姓氏的,很有可能就是百越后人。任凭改朝换代,世事轮回,早期的社会变革及其文化同异,在海陆丰人身上留下深深的烙印。海陆丰人自此具有不畏强权,不怕艰险,向往自由,坚持正义的海洋秉性。一部分先民,为了追求美好生活,远涉重洋,到印尼、马来西亚、太平洋诸岛等地谋生。如今当地古装戏的道具剧服,跟海陆丰活化石白字戏,西秦戏等如出一撤。还有,漂洋过海,抗清复明到达台湾及南洋的海陆丰海外移民,至今尚且拥有数十万后裔。海陆丰的古代海洋文化传播到东南亚和太平洋。 二 南宋末年元兵南侵,爱国心强烈的海陆丰人,奋起抗敌。建在上埔的海丰县城全部毁于战火,更激起海陆丰人民同仇敌忾,团结抗争。护主保相,演绎了一场场可歌可泣的真实情节。文天祥在海丰城郊五坡岭被捕,他那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质和民族精神植入人心。正直刚强的海陆丰文化魂世代传承。 潮汕人跟海陆丰人,是好邻居,好朋友,好亲戚。略早于海陆丰来粤的闽南移民,接连从陆地迁入古代潮州。唐朝韩愈治潮以后,中原文化渗透交融于海洋文化,潮州进入封建社会经济文化的鼎盛时期。尽管古代的海陆丰归属于循州即以后的惠州。然而,扼住这条走廊咽喉的羊蹄岭关隘尚未完全打通,东江文化影响甚微。而西面距离较近地域相连的潮州文化影响深刻。同是爱拼才会赢的闽南后人,将灿烂精深的潮州文化全面传至近邻海陆丰,尤其是民情风俗工艺戏曲民间建筑等等,至今依然保留典型的潮汕风格。近代,汕头开辟为国际商埠取代潮州的中心城市地位,欧洲先进的海洋文化从汕头港波及海陆丰。民初海丰名士陈炯明主政广东时,海陆丰与潮汕关系密切,来往频繁。大跃进至改革开放初期,即1958-1983年,海陆丰一度划入汕头地区。这期间,分配来海陆丰工作的大批潮籍中学教师,文革前的潮汕老农,文革时的汕头知青,都在传播潮汕文化中作出了贡献,他们也学习吸收了海陆丰的海洋文化,跟海陆丰人民建立了深厚的兄弟情谊。潮汕人与海陆丰人的关系是剪不断理还乱。我以为,潮汕文化与海陆丰文化,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应该像汕尾海丰人创办的广州好迪所倡导的,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陆丰甲子碣石一带,紧靠惠来,语言与潮汕话最为相近,而思想更为开明。碣石玄武寺将玉皇上帝像和释迦牟尼佛在同寺供奉,胸襟之宽阔,世上少见。碣石甲子虽然地处穷乡僻壤,高考升学率一直名列前茅。这里的人们,应该吸取走私贩毒等历史教训,痛定思痛,利用得天独厚的滨海条件,特别是港湾和旅游两大资源优势,发展海洋经济,传承海洋文化。 明代以前,地峡一带都属海丰县,享有南海物丰的美誉。清朝雍正年间,正式析出陆丰县。取义濒临南海,海丰饶,陆亦丰饶。故称海陆丰。1988年,从陆丰县分出陆河县,并将属于榕江流域的五云上砂划归揭西县。陆河县虽是最新的客家县,但不同于中原文化积淀深厚的梅州赣州,也有别于揭西普宁山区的半山客。陆河半山客更是敢于漂洋过海闯荡谋生。区区二十多万本地人口的陆河有侨胞40万之众。名符其实的侨乡。脑筋活络的陆河人,将客家潮汕广府三大源头的建筑装修文化融会贯通,古为今用,自成一格,在珠三角显露头角,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建筑装饰之乡。陆河文化走向海洋。 妈祖文化是海陆丰文化的精华。明清以来,盛行于东南亚的妈祖文化,在海陆丰沿海风靡至今。汕尾凤山山顶的妈祖石像高高耸立。慈爱智慧的妈祖形象深受信众喜爱,广为流传。
三 晚晴民初以来,广东沿海风云变幻,处于风口浪尖的海陆丰,世界性的海洋文化呈现多元化格局,佛教道教天主教为主体的宗教文化交相辉映,海陆丰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民初陈炯明主粤期间前后,将大批海陆丰的青年才俊送往海外欧美日留学深造。归国后成社会精英。其中马思聪、杨志、彭湃等是杰出代表。 而后几十载,社会动荡,生存环境遭到破坏,生态文明严重受损。 红色文化是海陆丰文化的大亮点。是千百年培育海洋文化的历程中一个重要里程牌。彭湃心怀天下苍生。彭湃精神就是敢为天下先的海陆丰文化典范,必须发扬光大。陆丰乌坎前两年轰动全国的民主治村行动应该是彭湃精神的一种传扬。 1988年,海陆丰地盘成立了汕尾市。尾字在闽南语中是美的意思。汕尾是原汁原味的闽南方言称呼。本义是山水秀美。很多人误解了。汕尾和海陆丰一样,都是美丽的名字。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汕尾现在包括海陆丰,原来汕尾是海丰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随着海陆丰经济逐步西依珠三角。紧靠深圳,汕尾很有可能撤市,但那时海陆丰还在,汕尾也在。当初,故乡陆河的大孝子谢非,担任广东省委书记时,为了帮助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促成海陆丰组成地级市汕尾市,本意是靠山临海的海陆丰,依托汕尾港,传承海洋文明,发展海洋经济。这种想法,与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把汕尾港定为全国十三大港之一的构思不谋而合。遗憾的是,当年又错失了发展良机,而后的城市职能定位模糊不清。不应该太早把旅游业列为主要支柱。我们身后还有三百万汕尾市民和海陆丰大地。 天上雷公,地上海陆丰。是正能量,只有正解。海陆丰人,深受海洋文化滋润,不会小家子气,不会纠缠在无聊之中,比海洋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海边长大的海陆丰人,心胸应是坦荡豁达的,才能经得起风浪。要在风浪中遨游,不是靠野性而是随性。牵大网深海捕鱼,是要齐心协力的。想事大气魄,做事大手笔,又注重实际细节,典型的弄潮儿性格。就连我这出生在龙津河畔汕尾海学会游泳的小小草民,也不可能眼睛只是盯着海丰千年古城。我们的整体文化素质确实不高,振兴教育是当务之急。施政者首先要正确看待海陆丰人的文化性格。 汕尾保持良好生态的潜力,比产业转移园区的潜力大得多。其实,我们最大的地缘优势是桥头堡和连接东西的走廊。伴随深汕高速公路,厦深高铁等东西要道陆续通车,海陆丰这条经济走廊激活了,如今汕尾还是有建成走向世界区域大海港的机遇的。不过,汕尾本来就小,分开更小。必须摒弃狭隘的本位观念小农意识。汕尾建港,最需要解决的是依托城市和经济腹地。只有握成一个拳头,重拳出击。把港口设在红海湾,汕尾市区和海丰县城连成一片,重点发展陆汕公路沿途的东涌,赤坑,可塘等城镇和海陆公路沿途城镇,三城相通三角互托,历史和现实有机融合。先将分散的资源整合集中。就是1+1+1>3.这些就是海洋文化的抱团精神。依托和腹地解决了,海陆丰前景可观。二十一世纪,世界是海洋经济时代了,我们守着这块滨海宝地,不去发展海洋生态经济,对不起善于闯海弄潮的先辈。也愧对子孙后代。 近三十年,以川人湘人移民为代表的新汕尾人,对海陆丰发展的功绩不可磨灭,尤其在文化教育和劳动力密集型工业方面。将内地文化融入海洋文化,加大正能量,海丰珠宝加工企业打工出身的川湘籍小老板和马宫港新渔民等是先驱。 六个香港人中一个海陆丰籍的。海陆丰一百多万侨胞,加上当今活跃在珠三角的数百万汕尾人,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成长的80后90后,是发展汕尾海洋经济,传承海陆丰文化的生力军。他们最需要的不是资金知识,最需要的是对家乡的信心和动力。年轻人,咱们汕尾是美丽的,海陆丰文化是优秀的,海陆丰人是出类拔萃的。海陆丰的潜力巨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将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汕尾人,聪明灵活,务实肯干,会以海陆丰文化为先导,传承弘扬海洋生态文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走向海洋,海陆丰的明天更加美好。
林地理2014.7.8
该贴已经同步到 林地理的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