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汕尾红海湾遮浪镇宫前村的码头鱼市,三四家鱼贩正在各自的凉棚下等候从海上返回的渔民,渔港停满了上百艘大大小小的渔船。这是9月底的一个中午,大多渔民已经上岸,这是上午最后一批海鱼到来。
“不好做,现在鱼越来越少了。”鱼贩陈先生坐在凉棚下,一边晃着腿一边苦笑着说。他记得十几年前,这里曾经非常兴旺,那时候吸引了大批外地人来遮浪镇,但这些年随着捕捞过度,当地盛产的鱼类越来越少。
圆形的枪鱼、长条形的马鲛鱼,是遮浪镇乃至汕尾的特产,一度很有名气。汕尾有10个重点渔港。1920年代,汕尾已有1万多人口(含渔民),其财政收入占了海丰全县的三分之二,有“小香港”之称。新中国成立后,汕尾渔场成为全国闻名的四大渔场之一;改革开放后,汕尾渔场成为全国渔业综合体制改革试验区之一;汕尾还是中国“四大贝雕场产地”之一,广东省主要原盐生产和出口基地。1991年,汕尾海捕总产量达15.1万吨,占广东省的12.7%。
无数辉煌已经成为过眼云烟,今日汕尾给人的印象只有落后与破败。即使是靠海吃海的渔民,也面临着无鱼可打的困局。
9月底的汕尾,刚刚过了“休渔期”。渔民们说,15年前,大马力的渔船年捕捞量300多万吨,而现在不到一半。过去,带鱼、马鲛鱼是这里的常年品种,而现在也开始分大年和小年了。那时候,马鲛鱼1斤才卖2元左右,现在大的马鲛鱼根本就没有了,捕上来的多是二三十厘米长的小马鲛。
当地渔民说,汕尾沿岸原本是大黄鱼的产卵地,而现在,汕头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大黄鱼基本绝迹。“近些年搞大网、休渔期,但看上去是没什么变化,鱼还是越来越少。”陈先生说,其实汕尾鱼类的上游商家需求一直在增加,但捕捞数量上不去,已经很难跟外地的渔产区竞争。
在海边长大的詹女士,见证了遮浪镇从兴至衰的过程。她自幼跟随父母从揭阳移居这里,父母一直在海里打鱼为生。她在这里和同样来自老家的一名男子结了婚,32岁的她,三个小孩已经都在上小学高年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