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有话就讲 于 2014-10-18 22:15 编辑
文/银华
东海镇是陆丰市政府所在地,顾名思义应该是城市。但它的前身是小城镇,且城郊历来都是农耕族群。设市后,进城的也是周边先富起来的农民,因此,陆丰的市民中绝大部分还保留着农村群众的生活习惯。早市,就是一个有趣的例子。
改革开放前,实行按计划供应物资,粮、油、鱼、肉、煤等主要生活必须品凭证供应,几间国营或集体的门市终日排起长队。但这类门店是每天上午八点后和下午五点钟前热闹。作为补充,传统的市场旧址,当地人习惯叫“土产市场”现叫彩珠街鱼肉菜市场的那个地方就有早市,土笼街头有晚市,早市开市时间是天蒙蒙亮就开始,晚市是晚上八九点钟结束。当时陆城没有公共街灯,晚市经营者在街巷两边点起几盏煤油灯,有三三两两的顾客在那里讨价还价,很有市的氛围。早市和晚市一般都是卖些自产的鱼和菜,传统的东海人很喜欢这类市场。
改革开放后,城市发展了,人群聚居也成了几何等级的发展,唯一的早“市土产市”场倒冷了下来。形成有人群聚居的地方就有早市,不成早市的也有流动商贩在居民点中叫卖,这一来很乱,商品价格、商品质量没有比较,买的不放心,二是不能集中管理,市场垃圾遗留问题突出,三是影响交通。
因此,这类摊点不能成市,如龙山中学门口、马街老医院门口、龙潭路、桃园中巷等等。
早市的形成是自发的,但也有其客观性。陆丰市政府的迁址,为陆城早市的形成创造了客观前提。两年前,早市主要在北堤路老市政府门口,后因影响交通,城管部门有干预,经营者就自觉地往迎仙街的方向挪,到现在形成迎仙街桥头北侧北堤路。迎仙街一直到红卫市场门口等区域,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早上。
东海的早市经营品种很丰富、很有特色,鱼肉菜样样俱全,还有廉价的衣服、餐具、日常用品,还有花卉,草药也来凑热闹。服务于早市的有豆腐脑、糯米粥、豆浆、馒头,早市中最冷落的摊点是仿古青铜器,因为大家都知道这是刚做成的“古”物。
东海人喜欢早市是有道理的。距离东海几公里就是城东镇的淡水、望饶、东海镇的深埔、海仔等传统产鱼之乡,夜里捕到的鱼,清早载到迎仙街早市那鱼嘴还会一张一合的呢。村民零散捕到的鱼数量不多、品种杂,外观不好看,识货的东海人蹲在地上一个劲地品评这鱼小,有暗刺,刺嘴刺鼻的不成模样,但内心都知道这是好东西。早市里有狗母鱼、尖头鱼、白鱼、乌鱼、苦参仔、泥鳅、斑鱼、红鱼、白带鱼、龙舌、小黄鱼,巴掌大的小黄鱼每市斤才8元,小白菜一市斤5角,枕头大的京白一市斤6角,大菜切掉叶一市斤4角,
虽是廉价的小本买卖,但卖的照样吹和夸,买的照样评和嫌。买的说:你这菜没心的,还要这样贵?卖的说“我大清早到田里割菜,去掉菜根、切掉菜尾、挑到你家门口还说我“无心”?有买有卖才构成市场,有说有笑那才叫和谐。
东海早市价廉物美是缘于卖的勤劳早起多收获。海边农村,只要勤奋,捕几斤狗母鱼、尖头鱼不是难事,带一二斤鱼到东海卖也像是晨运一样有趣;而顾客大部分是晨运的老人。有一位老伯,清早什么时候出去晨运儿媳都不知道,每天一回来都是买回一袋小鱼、油刺、龙舌、红鱼什么的,几乎是小得不能做菜吃用,他买回来后,洗净,也没有什么厨艺,把锅里的水烧开,把鱼倒下去,滚几滚,然后把小鱼滤掉,只剩那些鱼汤,孙儿起床后,叫他喝一碗下去,天天这样,把个孙儿养得胖墩墩的,脸蛋儿红通通的,手膀肉像石头一样硬。可以说,活跃于东海早市的人群是卖的勤劳,买的乐观,热爱生活。如果说卖方带几斤鱼来东海卖抵不上车油费,买方睡足胜过于吃饱,这早市成不了。
东海的早市货美是客观的,要假冒那些嘴巴一张一合活鱼的本领谁都做不到;价廉则是缘于自产直销,少了中间增值加价的环节,再就是少了铺租、税收、及管理费。对于农户来说,在早市卖一篮的菜,就胜过在批发市场卖一担!因此,买的和卖的对早市都情有独钟。
笔者是早市的常客,对早市的一切都喜欢,唯独对捆蟹有意见:一个半斤重的蟹用一条拇指粗的绳子捆,你说这蟹多难受多累啊?勿用大绳捆,一斤30元的价格提到40元也好商量。至少能少点城市垃圾。如果这一点能改进,相信那蟹肉更甜美!早市也就百分之百的原生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