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查看: 18533|回复: 5

[论汕尾] 自然的、自然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10 09:17: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有话就讲 于 2014-11-10 09:39 编辑

自然的、自然的
                                   文/银华



  在陆丰,有一段流传百年的尊师佳话。

  话说晚清期间,东海马街黄家出了一个秀才。学富五车,满腹经纶。正常情况下,考取功名,是读书人的唯一出路。但时逢乱世,无功名可考。黄秀才只好到农村当教书先生。晚年在家,生活甚是贫寒。有一年春节将至,家家户户都在备年料、做粿、给孩子做新衣服。可老秀才却身无分文!农历十二月初,该给孩子做衣服了,妻子问老秀才怎么办?老秀才一边看书一边不紧不慢的说“自然的,自然的。”初十前后,人家已在浸米准备做粿,他家还是无动无静!妻子很焦虑。老秀才还是慢条斯理:“自然的,自然的。”到廿六、七,家家户户都在买肉买鱼买鸡鸭,他老秀才还在读圣贤书。什么都是“自然的,自然的。”到除夕三十上午,什么都自然不了了。老秀才吟诗自娱:“柴米油盐酱醋茶,件件都在他人家。自然自然然不得,不如昂首赏梅花。”旧社会寒儒的无奈,寒儒的骨气在这首小诗中可以领略一二。              

  再说老秀才早年在南塘灯笼山北湖陈家教有一群学生,其中有两位在苏州、杭州当官。每年这两个学生都会寄些钱物给恩师。今年也不例外。那时候没有快递邮递,学生寄给老师的东西靠行商带回来。当时东海有一姓黄的商人在走苏杭,去到苏杭免不了投靠北湖两位姓陈的老乡。两位学生托这位行商给老师带回一笔钱供他过年可用。用利是封包着。商人回到陆丰是十二月上旬,对苏杭两位同乡所托之事不敢马虎。一到家就把这个利是封拿出来放在自家铺前的连櫃中,本想傍晚就要送给老秀才。没想出趟远门回来事务太多,再加上春节前铺头生意热闹,这事就给忘了。而那个在连櫃里的利是封因收钱找赎被滚到里面去了。到除夕三十上午,铺面收摊清数,才发现这个利是封。黄老板这才想起苏杭两位老乡所托之事。大呼:“误事了,误事了!”那年代没有现在的超市商场,大年三十上午就没有东西可买。老秀才要靠这笔钱过年,我到现在还没有送给他!这可怎么办?还是他铺头的账房先生脑子转得快:“没关系,这事有办法解决。咱家年料是有剩的,一样拿一点送他;咱家的甜粿也有多‘埠’,也拿一‘埠’给他。”这一提醒,黄老板马上照办。叫伙计挑了一大担到老秀才家。并亲自上门将利是封交到老秀才手中。当面致歉。于是老秀才过年有鱼有肉有甜粿,样样都不缺。孩子也有新衣服穿了。

  后来,苏杭两位学生知悉这段经过,想到恩师年迈,生活将更艰难!为从根本上解决恩师的生活问题,两人出资在东海当时最繁华的迎仙桥头买了两间铺面,记在恩师名下。按时价老秀才一家靠铺租也能过日子。铺的位置原与东海当时最出名的东南茶楼相邻。上世纪六十年代城市建设时拆成南堤路路基。这已是过了百年的后话。当年苏杭两学生尊师的佳话时至今日还时时有人传颂。



楼主热帖
[三唯论点] 赏 山
[三唯论点] 红色海陆丰——血铸的丰碑
[三唯论点] 龙山春晖
[三唯论点] 陆丰遊槎街陈──传承忠孝美德,沿袭中原古俗
[三唯论点] 龙山春晖
[三唯论点] 龙潭刘氏家祠──抗战时期陆丰版的地道战

发表于 2014-11-10 10:41:08 | 显示全部楼层
点击进入微信
。可惜世风曰下,受大环境的影响,看看而今的师生感情。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0 10:49:50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浪官方微博
海丰公平 发表于 2014-11-10 10:41
。可惜世风曰下,受大环境的影响,看看而今的师生感情。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永远变不了的。
发表于 2014-11-10 11:13:21 | 显示全部楼层
尊师重道
发表于 2014-11-11 15:02:12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的老师,迫于生活压力,也慢慢放下架子,操起第二职业了。比如,帮学生补习、踩三轮车,等等。唉,低工资高物价,让我市“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灵魂扭曲了。
发表于 2014-11-16 15:44:19 | 显示全部楼层
尊师重教好传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