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有话就讲 于 2014-12-23 15:25 编辑
我想,三轮车的现象一直成为汕尾城区和海陆丰县城民众讨论的话题。不少人不满三轮车司机素质差,破坏市容,扰乱交通秩序,漫天开价,严重影响汕尾市的形象。 不过,民众的批评确实没错,不要说其它省份,就以广东省为例,各地级市都有三轮车,连广州和深圳都不能例外。 只是跟汕尾市比较,其他城市的三辆车为数不多,而且经常被政府人员打击。 而汕尾市的政府也有经常打击无牌三轮车,但却越打越多,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情况。
为什么这么多年来,三轮车越被打,开得越多呢?究竟这些三轮车的野火和春风从那里来呢?这些年,透过我个人的观察,透过跟三轮车司机的交流。我发现一个本末倒置的问题,就是有些民众喜欢把问题和责任全部都归於这些司机和卖车的人,而看漏问题的来源。什麽是三轮车问题的来源呢?我发现,这些开三轮车的,大部份的人都是社会的低层人士,年龄都超过四十或五十岁以上,学历偏低,又没有什麽谋生的技能,更加没有什麽背景。
有网友曾经说,为什麽他们不进入工厂,不去种田,不去做小生意呢? 在探讨原因之前,我不得不说汕尾的经济发展,汕尾经济长期得不到资金的支持,又没有大型的外商投资,加上声名臭,制度差,连省政府也不愿意支持,令经济没法产生较多的职位,增加就业率。虽然有些县城经济情况比较好,以海丰为例, 各镇村的工厂都蓬勃发展,有不少服装,手饰,珠宝,食品的工厂。可是看这些工厂招工的条件,都是要求见工者的年龄在十八岁以上,四十以下,有些老板更要求面试者有基本的学历。而城区的信利和德昌等电子厂,要求更高,没有高中学历,没有年轻的体魄,没有一定的技术,人家不会要你。
至於种田和做小生意,这些问三轮车的人本来就是贫穷,又没有土地和资金,何来能够容易开垦和做生意呢?由於他们是社会的边缘人士,不容易找到工作,而政府部门又不关心这些低层人士的就业情况,但他们要吃饭,也要生活,有些更要养家,在找不到一条维持生计的道路之前, 开三轮车谋生就是最直接的方式。 因此,这就是政府部门越打越多的原因。
说真,透过跟三轮司机的交流,发现很多人都不是真心愿意以此为生,但为了生存,不得不向现实低头,而且三轮车太多了,在僧多粥少的情况,只能提高要价,有些更骗取客人的金钱。也许,好多人会对他们的行为感到可耻,认为政府部门要取缔三轮车。不过,我倒认为政府部门要负很大的责任,因为一个社会的就业,是政府的责任,增加就业,帮助有需要的人找到工作,是政府部门的义务。 如果你没法解决社会就业的问题,又取缔所有三轮车,那肯定会引起官民的对立。 我想,这也是汕尾政府对三轮车一直采取开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原因。
因此,三轮车的问题是经济长期落後的衍生工具,在政府部门找不到帮助这些人谋生的情况下,开三轮车的人确实没错,错的是政府部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