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商银行
查看: 25724|回复: 2

[陆丰] 85岁老兵义务调解近30年,平息纠纷过千起:陆丰“包公”郑水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17 00:07: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凌晨5时,晨光熹微,汕尾市陆丰县河东镇后坎村沉睡如婴。

吱呀一声,公路边一扇大门打开,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骑着他的“老战友”——一辆破旧的“凤凰”自行车出门了。他此行的目标和往常一样:为四邻八乡调解纠纷。

18岁时,受革命家庭的影响,他参加了“东江纵队”、“粤赣湘边纵队”。如今,这位老兵的日子多在“巡路”中度过、在“没事找事”的调解中度过。

昔日“红小子”,今朝“公义伯”。在近30年的义务调解生涯中,他调解打架斗殴、邻里不和、地界纷争等民事纠纷上千件,足迹遍及陆丰、海丰、惠来、惠东甚至广深等地。光是因参与调解而骑坏的自行车就有十几辆!

他就是现年85岁的郑水顺:去年10月当选“广东好人”,今年入围1月公布的“中国好人榜”候选名单。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法治德治,天下大治。朴素的郑水顺身上就闪烁着中国民间智慧的光芒。

●南方日报记者李秀婷见习记者祁雷通讯员蔡金兵发自汕尾陆丰

为调解骑坏多辆自行车

山间的空地上站着两百多人,他们分成两拨对峙着,一场恶战眼看一触即发。“你们要打,就往我身上招呼!”一声大喝,郑水顺站到了人群中间。1米6的瘦小身材、花白的头发、晒得黑红的脸庞和炯炯有神的眼睛。群情激奋、跃跃欲试的两拨人,顿时安静下来。

两拨人分别是水墘村的陈姓族人和后坎村白石门村的郑姓族人。从1997年开始,两村因祖坟问题“结下梁子”,并多次发生冲突,2004年两村矛盾发展到顶点,双方各有上百人相互“约架”,斗殴一触即发。

在情势危急之际,水墘村陈姓宗亲会会长请本属于“敌方阵营”的郑水顺出面调停。瘦小的郑水顺站到了争斗双方的中间,大声喝道:“冷静!双方都后退!”双方安静了下来。郑水顺随后说,如果真打起来,后果是双方都不愿意看到的。

在摸清情况后,郑水顺跟白石门村的村民讲起了道理:陈姓祖坟在此地已上百年,迁走祖坟,没道理。白石门村民提出10万元的补偿,水墘村族人只愿补偿2万元。审时度势,郑水顺提出5万元的方案,双方最终接受了调解,化解了一场多年积下的矛盾。

在海陆丰地区,郑水顺这样的“功德”做了一桩又一桩。他无数次站在“交锋”两方的中间,劝大家先冷静,退回去,几天内不要打架。在调查清楚情况后,他就反复登门,直到双方接受调解为止。

近30年来,郑水顺调解打架斗殴、邻里不和、地界纷争和债务纠纷等民事纠纷上千件,足迹遍及陆丰、海丰、惠来、惠东,甚至广深等地,受到许多干部群众的敬佩和赞扬。他因调解纠纷骑坏了十几辆自行车,被当地政府称为“全天候义务民事调解员”,被群众赞为“断案包公”,送来的匾额条幅挂满他家堂屋的墙壁。

调解时从不偏袒本族人

“似古包公”。一幅群众送来的匾额如是评价郑水顺。说文化,大字不识一个;论口才,非口若悬河;提拳脚,不是“武林高手”,为何大家却如此信任和听从郑水顺?“因为公道。调解起来大家都服气。”河东镇副书记蔡景章说。

郑水顺所在的后坎村村是个大村,郑姓是村内大姓,他调解时却从不偏袒族人,只依理行事,他甚至因此遭到族人的责骂。与后坎村相邻的霞湖村村民林烈舜对2012年11月发生事情记忆尤深:他的儿子和儿媳在公路边经营一个小铺子,后坎村的某郑姓村民在公路边铺晒稻谷,将店铺门口堵住了,林烈舜的儿媳因此与对方吵起来,对方便叫族人来将林烈舜的儿子打成了重伤,在医院住了十多天,医药费花了一万多元,打人的村民也被派出所拘留,有被判刑的可能。林烈舜考虑到对方是大姓,如果对方坐牢出来,两家的仇会越结越深,只提出希望对方支付全额医药费。然而对方仗势不愿出钱。

眼看矛盾越来越大,双方都请郑水顺来调解。郑水顺“踏破门槛”,每天都奔波在两家之间,前后共花了十多天时间,跟郑姓村民反复讲道理,后者最终答应并支付了医药费。

因为调解纠纷不偏不袒,仗义执言,郑水顺在族亲中有了威望,被推选为陆丰郑姓宗亲会的副会长。经过郑水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村里的年轻人如今不但不出去挑事,发生矛盾时还会主动寻求调解。

“年轻时就性情刚烈,疾恶如仇,公正无私。”他的“两纵”老战友这样评价他。

“公义伯”的“公道经”

“陆丰一郑老,处事秉大公,为民解危难,人称活雷锋。”这一块由南京马鞍山钢铁公司一名过路司机送的牌匾,满含着他对郑水顺的感激。

3年前,南京马鞍山钢铁公司一辆运输钢筋的货车经过陆五公路,在后坎村地段与一名骑摩托车的村民相撞。村民受了轻伤,揪住货车司机要他赔偿2万元的损失。司机感觉被讹诈,不肯赔偿,双方因此起了争执。人生地不熟的司机急得不知如何是好。这一幕恰好被郑水顺看到了,立即走上前去了解情况。

“不要欺负外地人!”郑水顺看到本村村民并没有受伤,只是摩托车摔坏了,立即劝阻他“要那么多钱不好”。几句话就让司机对眼前这位花白头发的老人产生了信任,司机表示,郑水顺说要赔多少他就愿意赔多少。郑水顺估算,3000元赔偿金足够。后坎村的村民见郑水顺出来说公道话,也就不敢再漫天要价。

“胳膊肘往外拐”,这便是他作为“公义伯”的“公道经”。上世纪90年代初,陆五公路陆丰段出现了不和谐现象。附近村庄一些游手好闲的人打起了“靠路吃路”的歪主意,踩着单车或骑着摩托车在公路拐弯、上坡路段故意制造交通事故,讹诈过往司机,弄得过往司机特别是陆河籍司机人心惶惶。家住此路附近的郑水顺开始了“胳膊肘往外拐”的巡路调解生涯。“作为一名老兵,我绝不能容忍这些不法之徒在自己眼前做出这种败坏本地名声的事情。”因为他的巡路调解,这个路段发生讹诈的现象大减。

当地政府部门告诉笔者,郑水顺出身革命家庭,当年他家是乡中的大户,拥有不少收租田地。后来,他的祖父、大伯、大伯母追随彭湃、张威参加农运,先后为革命捐躯,一门三忠烈。受前辈的熏陶,他养成了打抱不平和疾恶如仇的性格。

“公牛存双角,公人存双目。”这是海陆丰的一句俚语,意思是:公家的牛耕作时大家喜欢呼来唤去,因劳累瘦得只剩一双角;从事民事调解工作的“公人”整日疲于奔命,累得只剩下“双目”。

郑水顺的累却是“自找”的——如今85岁的他依然乐此不疲。“我这个人天生就是热心肠,最怕看见别人的眼泪。别人有麻烦有困难,如果我不去帮他们解决,就会坐立不安。”郑水顺说。

策划统筹:

王垂林梅志清周志坤
来源:南方日报网


楼主热帖
[城事报料] 陆丰市公安局依法查处一散布谣言者的情况通报
[城事报料] 陆丰市查获一宗涉嫌无证生产烟草制品案件
[城事报料] 博美镇对占道经营违章建筑进行强制拆除
[城事报料] 陆丰打击八万博美河道非法采砂行为(图)
[城事报料] 陆丰内湖镇组织执法力量打击非法采砂行动
[城事报料] 爱心企业向陆丰大安农场学校捐赠教学设备 助

发表于 2015-1-17 00:36:43 | 显示全部楼层
点击进入微信
赞一个
发表于 2015-1-17 08:37:44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浪官方微博
陆丰一郑老,处事秉大公,为民解危难,人称活雷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