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洪旭盛 于 2015-3-20 10:35 编辑
汕尾是文化沙漠吗
洪旭盛
自己是海丰人子婿,生活在汕尾也有20多年,走遍这里的山山水水,对这片热土充满深情厚意:梦绕魂牵的,是汕尾旖旎的风光,是汕尾秀丽的山川;流连忘返的,是汕尾叠出的胜迹,是汕尾殊美的风俗。沐浴在汕尾的怀抱中,一幅幅璀璨多彩的风情画卷,呼之欲出,徜徉在汕尾的臂弯中,迎面而来的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这里的名胜古迹,虽然没有大都市的浩荡豪华,傲视天下,也没有郡城的华贵珍奇,但她独具一格,稀罕珍奇,很难得。 我发现这块红色的土地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但是,这样的一块热土,却被人称为“文化沙漠”,实在是怪事! 很多人都知道“天上雷公,地下海陆丰”这句话,可是,它的内涵外延是什么,真正了解的人不多,包括海陆丰本地人。而误解的声音却广为流传,最为典型的是有一年,《法制日报》的一篇《雷区里的无雷区》文章。它主要报道了当时海丰县一个边防派出所反走私的事迹,文章中引用了“天上雷公,地下海陆丰”这句话,错误地将它理解为天上最恶毒的是雷公,地下最野蛮的是海陆丰,完全扭曲了这句话的含义,给不了解海陆丰历史的后代人造成了误解。
多数海陆丰人的祖先是福建人,宋朝时迁至海陆丰,因同时受潮汕文化、客家文化的影响,形成了闽南人一种新的文化,即既有传统的闽南文化,又有潮汕文化、客家文化的特殊的汕尾文化,使海陆丰人既不是闽南人,也不是潮汕人、客家人的汕尾人。 汕尾的自然环境是海、沙、石,海陆丰人对大自然的恩赐充满希望和爱护。但因时代和环境的原因,旧时海陆丰人相信因果报应,因而对神产生亲近、崇拜、畏惧的心态,这三种心态最典型的体现就是对“雷公神”的信仰。在海陆丰人的心目中,“雷公神”是宣扬善德,除弃恶行的神。旧时海陆丰人把自己遭到不公的行为寄托于“雷公神”为他主持公道,相信“雷公神”会使恶行者得到“报应”。所以,每当打雷时,遭到不公的人就会认为,雷公在对为非做歹者发出警告,希望其停止作恶行为,如作恶者不停止作恶,“雷公神”会根据天条处罚他、或使他得到报应。
在“雷公神”精神的指引下,海陆丰人刚强正直、勇敢善良。就是由于这种力量的推动,海陆丰人民拿起正义之剑,在彭湃同志的领导下,烧田契,打土豪,分土地,建立起中国第一个苏维埃政权,点燃起为农村包围城市的星星之火,为中国农民革命树立了榜样。海陆丰人这种英勇无畏、敢为天下先的正义行为,令当时的反动派们闻风丧胆、落荒而逃。彭湃同志后来因叛徒出卖,31岁就壮烈牺牲了,但他的崇高理想,他的英雄业绩,永远激励着海陆丰人民继续斗争。“天上雷公,地下海陆丰”告诉人们:海陆丰人和当地的雷公神一样:刚强有力,疾恶如仇,恩怨分明,敢为人先!
如今,海丰革命圣地——红场、红宫,是国家首批重点保护文物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勉励着这片红土地一代又一代的建设者;黄金海岸陆丰碣石湾——记载了南昌起义后周恩来同志带领的革命军的去向;碣石玄武山——更是世界上唯一一座集佛、道、儒、教于一身的元山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海陆丰的海、沙、石等自然风光,充满了神的神秘,揉合了历史的原因,从此有了“天上雷公,地下海陆丰”的说法。
海陆丰人杰地灵,山川秀丽,风光旖旎,胜迹叠出,风俗殊美,向海内外展现海陆丰独特的地理风貌、重大的历史变迁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真可谓爽心悦目,引人入胜。有助于对人民启迪思维,涤荡灵魂,提高认识,修养品德,陶冶情操,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璀璨多彩具有伟大民族精神和地方特色的风情画卷,为学校进行素质教育提供一块芳香的园地。
海陆丰不是文化沙漠,作为每一个汕尾居民,应该有这个自信。海陆丰人似乎对汕尾地区缺乏自信力,西慕珠三角的繁荣,东羡潮汕揭人的灵气,对自己总是他信力。讲到汕尾,总是不屑一顾,认为汕尾什么都不如人家的好,甚至有人认为:希望深圳代管汕尾!在他信的同时,还有一些人表现出盲目的排外。广府那边的人,总是把粤东四市看成一个整体,动不动就说:你们潮汕人怎么怎么的。而潮汕那边的人,总是认为海陆丰人是同文同种,是“胶底人”(自己人)。还有内部不团结,个别海丰人,以老大自居,看不起城区,现在又因为经济好,又看不起陆丰。 所以,作为岭南文化的一种亚文化:汕尾文化,虽然其内涵是丰富的,但要发展,必须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见贤思齐,还必须精诚团结,反对窝里斗,要相信自己,树立自信心,去掉自卑感。
2015年3月19日星期四深夜写于汕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