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稀有剧种出路在何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陆丰皮影戏传承保护基地正式挂牌成立。毫无疑问,它的成立将为传承保护发展汕尾传统文化打下坚实基础。
在广东这样一个戏剧大省,汕尾素有“中国戏曲之乡”的赞誉,坐拥正字戏、西秦戏和白字戏三个全国稀有剧种,并书写了专属汕尾的戏曲辉煌。1956年,周恩来、陈毅和田汉等在广州观看了正字戏《百日缘》,对演员水袖、眼功等啧啧称佳;1991年,西秦剧团晋京参加中国民族文化博览会,演哑剧《重台别》,获特别演出奖;1995年,白字戏《崔君瑞休妻》在广东国际艺术节的演出中荣获多个奖项……近几年,百余个职业、业余剧团陆续成立,并通过商演自筹资金用来完善剧团条件,老艺人带新徒弟,培养青年后继演员。
但是,“创业容易守业难”,随着现代生活物质水平不断提高和娱乐形式多样化,这些富有地方特色的戏曲面临着重重困难,难以突围。
首先是戏曲观众被其他娱乐方式分流、改变。尤其是老一辈戏迷陆续“落幕”,新一代中青年更青睐在KTV、电影院、网络等“消费”自己的休闲时间。一旦稀有剧种丢掉拐杖,舒筋动骨,企图揽住这些人的心,又极有可能因为迎合不了青年观众的口味,反而丢掉了最后一批懂戏爱戏的老戏迷,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
其次是剧团内部发展荆棘满途。因当地财政拨款有限,剧团购买道具、更新服装等支出都只能靠走穴商演来解决,“只能勉强让团员吃饱不饿着”。其次,稀有剧种传统剧目大多是口口相传,单就需抢救的传统剧目而言,三个剧种一度达到4000多个。一旦移植兄弟戏剧的曲目,未必就能形似进而神似。资金是剧团发展的最大掣肘,如果仅仅吃饱的份,没有吃好的条件,谈继承、谈发展,都是一句空话。同样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大稀有剧种的待遇不及一头大熊猫的二分之一,当地在投入专业人才扶持抢救剧目方面还需不断给力。
继承和保护稀有剧种的关键在于人才。杯水车薪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艺人难甘清苦毅然出走,演员青黄不接,商演只能一人分饰多角,总体演出水平急遽下滑。据报道,海丰白字戏剧团在1978年招收了14名学员,1984年又招了6名,但都先后离开。1988年招收16人,到1997年全部离去。因前途莫测,该剧团有些艺人甚至是明星艺人选择转行。
2006年,三个稀有剧种分别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个“荣誉”的潜台词是,既然“遗产”了,就要动真格抢救保护了。(钟必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