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缘来缘去 于 2015-10-8 17:04 编辑
汕尾,何时才能开怀畅饮、举杯高歌
——新官上任三把火的深思 文/陈治赠 2015年10月8日
新任汕尾市长杨绪松“弯腰捡垃圾”,一时成了网上热议的话题。一个简单、平常的动作,引起轰动,溢美之词如潮,令人感慨万端。
一、“水浅地土薄”,新鲜感一过,又该如何?
汕尾建市近30年,以往新官上任,喜欢以率一班人马“亲临县、镇调研”的形式与市民“见面”, 几乎成为汕尾传统的“头盘鸡” 。 “传闻”新任汕尾市委石奇珠书记,上任伊始以“私访”的方式 考察基层官场;“实闻”新任汕尾市长杨绪松以“弯腰捡垃圾”的方式现场办公。新任主官用这种方式与市民“见面” ,成为汕尾建市以来的新鲜事。其之所以新鲜,在于以往新官上任,是以官场联谊开局,本次新官上任,则是从民间实地启步。
“石、杨搭配”下车伊始,就以抓铁留痕,掷地有声的举措给市民呈上“见面” 礼,反映了新任主官治汕的决心,为整治萎靡不振的汕尾官场开了头彩。网友由衷赞许,则是从一个侧面,寄托着渴望家乡发展的汕尾市民对新任主官的厚望和期盼。同时,也反映了汕尾市民容易满足的心态。
笔者处于民间,接触的是底层,听的都是有心人津津乐道的地方“传闻”。“传闻”虽带有夸张的成份,但绝非空穴来风。说明社会始终盯着双眼,百姓心里都有“一把称”。
在汕尾,某些新闻或实闻,无不留下事先策划的痕迹。杨绪松先生称其“弯腰捡垃圾”纯属“巧合”。但这个“巧合”,並非天衣无缝。杨绪松先生何以会与周围上镜的人,穿同一服饰?又有谁知道哪个是初来乍到的杨市长?若是无心插柳,杨绪松先生“弯腰捡垃圾”,就有可能又是一件“无图无真相”的坊间“传闻”。笔者相信杨绪松先生不是为了作秀。踏入汕尾就闻得到垃圾的香臭。海丰轰轰烈烈,城区冷冷清请。杨绪松先生之所要以兴师动众“弯腰捡垃圾”,是用独特的方式,既抽了官场一鞭,又为民间留下一言。其深意不言而喻。否则,就不会无端端拉上一个城区书记。
“实闻”也好,“传闻”也罢。社会不希望舆论停留在对“市长弯腰捡垃圾”的话题上。关注的应该是“传闻”、“实闻”的后续信息。听说,汕尾市城区的市容市貌巳有了大改观。杨绪松先生的良苦用心不会付之东流,相片上陈少荣先生春风满面的微笑,也就不会定格为对“市长弯腰捡垃圾”举措的嘲笑。
海丰县雷厉风行,实施“谁的地盘谁担责”,並由一位副县长担全责的死令。近二个月来,海丰县城“各地盘”,都有专人值班严防死守。占道经营、乱丢垃圾等久治不愈的沉疴,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市容市貌焕然一新,文明古邑,一派青春活力。这也是一桩新鲜事。
要深思的是:汕尾“水浅地土薄”,新鲜感一过,又该如何?
二、主官“前有雄心,后乏壮志”,是汕尾的悲哀。
新官上任,汕尾又开始了新一轮“旧去新来”的议论。对“新来” 的赞誉,无形中寓存着对“旧去”的批评。赞誉“新来”,绝非“拍马屁”。批评“旧去”,也不是“恶意攻击”。该赞的要赞,该骂的要骂,人之常情。汕尾该哭还是该笑,要留到最后。
平心而论,汕尾市毎一位主官上任伊始,都曾经壮志满怀,千方百计为辖地的发展费尽心机。我们不能因汕尾今天仍然尾大不掉,无法找到与时代同步发展的真谛而“人走茶凉”。要深思的问题是:汕尾历任主官为何“虎头蛇尾”,难逃“前有雄心,后乏壮志”的宿命?
以最近的记忆为例。曾有网友戏称曾任主官为“大炮”。但放眼全中国,不背着“大炮”上阵的地方主官又有几个?
坎下城拆违建,历史文化景点重光。“郑、吴搭挡”这一炮确实壮观,曾经燃起汕尾的希望。为何火光一闪即逝,汕尾违建依然?
在汕尾,也有“大炮一响,黄金万两”的实例。吴紫骊先生在某省际会议发了一枚“土炮”,蠃得了3亿旅游资金的扶持,以旅游为方向将汕尾建设成为南粤明珠,仿佛打开了希望之门。为何今日的红海湾,没有因有旅游资金的扶持而有大有起色,与红海湾串并一起打造旅游品牌的大湖镇,甚至可能闻不到旅游扶持资金的味道?
“温、吴搭挡” 曾倾力规划将红海湾,市城区,广东省梅陇农场,海丰县后门镇、小漠镇五地捆绑为一块打造“滨海新城”,其力作为何喧响一时,至今只剩下市城区一地在苦撑门面?
“前有雄心,后乏壮志”的原因何在?主因在官场。其中最明显的现象就是“各司其职”没有落实。做来做去总是“做死一只老猴母”。“石、杨搭配”能否避免“车覆前辙”?看其是否将三把火一齐投向汕尾官场。官场烧得通红烫滾,民间才能热气腾腾,主官才不至于精疲力尽,一条裤带“刷刷直”。时下赞誉新主官有新动作,是民间寄以厚望和期盼。汕尾紧缺的不是強心剂,急需的是大马力的发动机。
该贴已经同步到 缘来缘去的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