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但一些市民在祭奠祖先时的世俗浊气让人难以接受。
清明节还没到,祭品市场已摆满了香烛、纸钱、“别墅”、“香车美人”等。为了“孝”,一些春节没回家的游子也会在清明节前后千里迢迢赶回来,在“烧”字中尽“孝”;祭祀用品,买买买;鞭炮纸钱,烧烧烧。最可怕的是,很多市民毫无防火意识。祭祀路上,有乱扔烟头的;祭祀时,让未烧尽的纸钱随风乱飞的;祭祀后,没把火种熄灭的……凡此种种,隐藏着巨大的火烧山风险。少买一份“纸钱”,并不意味着不孝;多放一串鞭炮,并不意味着心诚。对于扫墓寄托哀思,怀念先人,有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值得肯定和提倡,但应以文明的方式表达诚心。 根除陋习,文明祭祖已是大势所趋。市民在加强自身文明意识的同时,应增强自身防火意识。笔者呼吁,要尽力劝导身边人文明祭祀,开展祭祀活动时,要注意用火安全,不要焚烧易燃、可燃物品。 同时,有关部门要做好防火措施,准备好应急预案,确保关键时刻能够发挥作用。在林区重点区域要严格设卡拦截,严禁群众携带火种、易燃物品进入林区,从源头上杜绝火灾的发生。( 来源:汕尾日报 邓良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