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马”来袭时挂怀的一件事 “海马”来袭,深夜开会,连夜下乡组织防洪,风雨肆虐的一天一夜,寸步不离的坚守在抢险第一线,冒雨转移住危房的群众。但说句心里话,越是在这灾害天气,越是挂念家里年老的双亲,虽然居住的房子在安全上无问题,但停电、停水生活不便,停了电话联系不便,要是突然生病,该怎么办呢? 实行计划生育之后,很多老人都是子女不多,年轻人既要工作,关心孩子的成长,又要照顾老人,负担是很重的。更别说还有一些是在深圳、广州等外地工作的,问题更为突出。这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碰到的新问题。农耕时代那种五代同堂的幸福景象现在是难享有了!但孝,是做人的根本,如何与时俱进尽孝,是值得探讨的新话题。 笔者对孝的解读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子女应积极服务社会,为父母增光,别违法乱纪,让人说干这等坏事的是某某人的儿子,把父母的声誉都赔进去。若是犯法被惩处,于父母而言那是心如刀绞;其次是赡养父母,让他们老有所依,生活幸福。但当工作需要,不能陪伴在父母身边,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呢? 笔者认识一对老干部夫妇,都已近90岁了,儿女都在城市工作,接他们来城里住不习惯,也不方便。于是他们回乡下生活,用高薪请一位当地的农妇当兼职的保姆照顾他们,就是帮他们买菜、做饭、洗衣服,打扫居所环境等等。过年过节才带着孙子回去团聚,这样的生活已过了十多年。这不失为一种好的养老方式,但不足的是这个农妇没有医疗保健的知识,晚上也不能呆在老人身边。而且绝大多数人都没有这样的条件。笔者有位同学,他有三兄弟,他是大兄,早年携妻带子去深圳发展,在那里经商,有自己的铺面,儿子在那里念书。两个小弟大学毕业后在广州机关工作。现老家父母年老,两个小弟是走不脱身的,只好由经商的大兄回来照顾父母。他很看得开:钱银是身外之物,赚多赚少都无所谓。父母生咱一身之本,今日年老咱就得回来照顾他们。不然不够社会品评是一回事,一旦仙逝,我等作为人子的将痛心后悔一辈子。但生意放给妻子打理问题不大,可在读的儿子长期没有父亲在身边管教也是个问题。这些现象给笔者一个启发:养老已成一个社问题,应从社会的大局观来考虑这件事,而且是很紧迫了! 发达地区有一种收费的老人院,这种模式值得借鉴。就是建一座环境优美、生活设施齐全,配有医疗、保健、护理、娱乐、健身等条件的老人院,让老人入住,入住者入住时间自由选择,除上交生活费、房租费外,再缴纳护理费,做到日夜都有专业的人员值班看护。周末或假日儿女将老人接回家团聚,老人就象去上学寄宿一样,心理上没有孤单被弃的感受。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父母在,不远游”这一基于农耕时代的传统理念已受到挑战,只有解决了后顾之忧,年轻人才能一心去拼搏。海陆丰是重视孝道的文明之乡,而且有建树、热心家乡公益的乡贤很多,把敬老、养老作为一个项目去经营,既造福于老人,又能减轻年轻人的负担,促进社会的和谐幸福,相信是一项一举多得的公益产业。 银华 本文刊于《东岸》2016年第10期,有增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