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缘来缘去 于 2016-11-22 14:48 编辑
保持平衡心态 杜绝狂燥情绪 ——新形势 旧话题(21) 陈治赠 2016年11月22日
最近,网上传言,“深汕持别合作区”(下简称“合作区”)拟将所辖后门、小漠、鹅埠、赤石四个镇的村庄和道路改称,並提出一连串冠冕堂皇的新名征求意见。笔者认为:此举不妥,吁请停止!
一、动辄更改村庄和道路名称——搞形式主义。
“合作区”是深圳、汕尾两市合作共建的经济实体,是广东省委、 省府在海丰县境内试验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初衷首先是为汕尾市“砍尾”提供利器。“合作区”的任何举措,应该追求“三个有利”。一是提升“合作区”宜居、宜业环境,有利于提高原住居民的生活水平;二是兴办实业,增加税收,有利于地方财政收入;三是打造龙头品牌,有利于推动周边乃至两市政治、经济、教育、文化诸领域的新一轮飞跃。
目前,“合作区”仍处于启步阶段。自然资源吸引了不少投资项目;征地催生了许多一夜暴富的“万元户”;商贸项目落地、行政机关办公楼拔起、市容市貎整治等类建设,成效显著。但距离“三个有利”还是相去甚远。试图用更改地名标新立异,粉饰“合作区”,实质上是在大搞形式主义。
共和国一路走来,吃尽了形式主义的苦头。形式主义对社会的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就算将“合作区”改称“天宮”,“合作区”的地盘还是鹅埠、赤石、小漠、后门四镇那一亩三分地。即使将鹅埠更称为“黄埔”,鹅埠镇不可能变成集箱码头;将后门更名为“前门”,后门镇也不可能变成北京市新辖区。自然成就的地理格局和资源,不会因名称的变幻而出现奇迹。相反,不仅会引起社会认知的混乱,劳民伤财,而且会弄巧成拙,贻笑大方。以“合作区”闭门造车、提出后门镇的新路名为例。
创意:百安半岛、吉祥如意、扬帆启航、五行神龙、勝云探海。
路名:依山路、梄湖路、腾云路、探海路、鲘门路、水龙路、金龙路、青龙路、火龙路、伏龙路、幸福路、如意路、扬帆路、启航路、百安一路、百安二路、百安三路。
如果说,5个“创意”如图似画,17条“路名”则是天花乱坠。除百安村村內路道的命名有商榷之处外,其他路名都名不副实,凭空臆造,找不到恰如其分的位置。
2、动辄更改村庄和道路名称——抹掉了历史。
海丰是文明古邑。传统的村名、路名,无不充满着历史的传奇,是历史文明的沉淀。以后门为例。
后门原称“鲘门”,背靠南山,面临南海的天然漁港。史传是盛产“鲘刀鱼”而定名。留名以千年计。即使以“烟墩山”(烽火台)、“壮帝基”、“咸田井畔民居遗址”、海防炮台为据,“鲘门”的历史文化,至少也可以追寻至北宋。
海丰县“古八景”的“海门涛声”,据说是“烟墩山”山下海湾处。“鲘”简写为“后”,就有点不伦不类。曾有专访记者开玩笑刨根问底:“鲘门漁港”成了古邑的后门,前门又在何地?
“鲘门港”路道的名称,见证“鲘门”的盛衰。其中以“米街”、“大街”、“填海路”为著。
所谓“米街”,曾经是“鲘门”繁荣的标志。虽然现在米铺不见痕迹,好在古粮仓仍保存完好。所谓“大街”,则是陈炯明主粤年代“鲘门”跨跃式发展的商业街。所谓“填海路”,是上世纪70年代筑海堤、建码头,“鲘门”迈上发展新台阶的产物。笔者不反对地方对新开辟的路道套上符合长官意志的符号,但如果将富有深厚历史文化內涵的传统路名改得面目全非,那就是在抹掉历史文明。
3、动辄更改村庄和道路名称——动摇凝聚力。
富有深厚历史文化內涵的传统村名、路名,充满着饱满的、牢不可破的凝聚力。为所欲为更改传统村名、路名,连结乡情的纽带也就裂断,凝聚乡思的立足之地也就消失。传统村名、路名,是乡人的根,承前启后,源远流长。如果连根拔掉,试问心归何方?
民间的希望是旧村、旧路的改造,使之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而不是名称的变幻。如果旧村、旧路破败依旧,就是贴上“幸福”的金字招牌,试问幸在何处?福从何来?更多的指牌骂官,蒙羞的是政府。
该贴已经同步到 缘来缘去的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