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缘来缘去 于 2017-1-1 15:52 编辑
疾呼民生 是媒体的良心
——评《何以冷热截然不同:城区渔村的疍歌热与民生冷对比之悬殊》
陈治赠 2017年元旦
“疍歌热”与“民生冷”之悬殊一文(见汕尾市民网<城事报料>),读来令人感慨万端。
“疍歌”就是漁歌。有“疍民”就有漁歌。其悠久的历史,优美的旋律,是“疍民”对自身生活的赞美和追求的真实写照。是研究“疍民文化”的活化石。上世纪70年代,以原汕尾镇“红卫大队”为代表的海丰漁业生产的发展,渔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曾经名闻全国。沉寂多年的渔歌,又在漁村中此起彼落。黄琛等老一辈文化人,把渔民发自肺腑的欢唱,搬上舞台。渔歌与山歌并驾齐驱,风行于海内外。展示了“疍民”名副其实的生活风采。
郑冰利女士以报人的锐敏,深入漁村,看到了“疍民”的贫困,听到了“疍民”的呻吟。关在屋子里听广播,坐在会场里听报告,写不出热与冷对比悬殊之好文。笔触实际,撰文为民生呐喊,彰显了媒体人的良心。笔者表示由衷的佩服。
笔者认为,该文说的虽是“疍民”的困境,实际上是在疾呼关注所有在贫困线下欲哭无泪的民众。
邑人流传一句俗语,叫做“十二个圣杯耕田稳”。“疍民”放着眼前的“大坵田” 而陷于贫困,有如农民放着眼前的农田而为日食发愁一样,其中有说不尽的无奈与苦衷。笔者与底层为伍,深知其中的酸甜苦辣。
习惯听歌声是人之常情,但不能对社会上的骂声、哭声充耳不闻。
该贴已经同步到 缘来缘去的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