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山海之子"罗克明烈士的革命足迹
戴镜兵
2019年9月22日,秋高气爽,万里无云。笔者在惠东党史工作人员的引领下,终于实现了前往高潭镇寻找"山海之子"罗克明烈士的革命足迹。
上午十点多,我们首先来到高潭镇鸳鸯陂村,这里有一座一百多年历史的客家传统民居,门楼上书写着"光普楼"三字。罗克明烈士就出生于此,然而,楼依旧,人已去。站在烈士曾经生活过的旧居,让人产生无限的思念。
从"光普楼"出来后,我们来到了罗克明烈士的墓地前,此墓修建不久,烈士的事迹树立在墓地前左方,笔者怀着敬重之心,仔细地读完了几百字的碑文,再一次被烈士的事迹感动着。
罗克明,1904年出生于莲花山脉腹地大山之间,1946年却牺牲在浪涛汹涌的大海之中,他生为民众,死为抗敌。他一生为党,始终坚持革命,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为革命作出过重要的贡献。他牺牲后,群众为了怀念他的丰功伟绩,称他为"山海之子"。
中午十二点,我们来到了黄坑村,这里有罗氏祖祠,也是高潭苏维埃政府的办公地旧址。少年罗克明,曾经在这里接受过革命的薫陶,为他以后走上革命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午后,我们来到了泔溪村,此处山更高,路更崎。然而,泔溪五党员革命广场,让我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路上,随行的赵老师向笔者介绍了诸多罗克明在抗战时期的故事,其中就有泔溪佛祖坳抗敌保卫战的事件。
罗克明,1928年随父躲避战乱到泰国,1933年回国参加第十九路军抗日,任书记官,后因"反蒋抗日"的十九路军在蒋介石优势兵力的攻击下解体,罗克明返回泰国。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33岁的罗克明再次放弃在泰国的安逸生活,毅然归国,投身到抗日的洪流中。他立志前往抗日前线,但是,党组织却安排他回到老家高潭,以归国华侨的身份,积极联络各界进步人士,组成最广泛的抗日战线,同时,承担恢复在第一次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遭受重创的高潭党组织。罗克明不负党组织的重托,巧妙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不但恢复了高潭的党组织,组建了高潭抗日武装,多次抗击日本鬼子的侵犯,而且创建了五所学校,还掩护了东移海陆丰的曾生部队。抗战胜利后,罗克明因身份暴露,按照党组织的安排,前往海上独立大队任副政委。1946年2月23日,大亚湾海战中英勇献身,时年42岁。
下午四点,沿着崎岖的山道,告别了"山海之子"罗克明烈士的家乡,结束了一天的红色之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