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无限感叹说:自己对儿子很少关心关注,倒是对父母、兄弟姐妹、侄儿侄女无时无刻都在“事事关心”。结果呢?儿子考上中大,大二就和老师合写论文,配合导师给研究生讲课,暑假就去香港理工大学实验室,和导师“合作”,既获得中大一等奖的奖学金,还获得港理工的工资,还能纳税。而对侄儿侄女无时无刻的关心,却事情繁多、烦恼不断,比如最近侄儿读初三,人很聪明,却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抽烟、顶撞老师、忤逆父母、戏弄女生……大事没有,小事没完没了,烦恼不断。
这位朋友对儿子的管理符合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结果是“无为无不为”,即使儿子在高二偶尔“早恋”,老师都看在眼里,急在心头,怕影响高考成绩,朋友却大智若愚,不像一些家长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如临大敌,爆粗不停、暴力不断。结果儿子最后考上中大。对亲人管理则跟诸葛亮一样,事无巨细,都管。结果呢?吃力不讨好,身心疲惫不堪。
我们的古人其实很智慧的,他们俯首于地,仰观于天,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但是,现在不少人做不到这样。有的人做管理,大小事情都要亲力亲为,生怕什么事情一不留神就失控了,劳神伤力不说,企业运作还总是状况不断;而另外一些管理人员,却懂得放手,看似每天什么也没做,整个企业却运作得井井有条,一切都在控制当中。
何为“控”?从其结构可以看出,“控”左边一个提手旁,右边一个“空”,意为要想控制全局,就要懂得适当放空。就像抓一把沙子在手里,越是用力,越是什么也抓不住。
春秋战国时期,五霸相争、七雄相斗,战争连绵不断,社会动荡不安。也发生“百家争鸣”。各家从不同立场出发,有的主张仁义治国,有的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有的主张以法治国,有的主张以德治国,唯独道家老子提出顺应自然,以柔克刚,庄子提出无为而治。
而事实也证明,历史上的太平盛世、宏图大业,都是在无为而治的指导下取得的。刘邦建立西汉后,鉴于国家的贫困,以黄道思想为指导思想,采取无为而治的策略,结果出现文景之治。唐朝前期,唐太宗、唐玄宗也是极力尊崇老子,一边轻徭薄赋,一边垂拱而治,出现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既推行依法治国方略,也积极推行以德治国相结合,结果迅速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又到强起来……
老庄说“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不是什么都不管,而是清心洞察、知人善任,将合适的人才摆在合适的岗位上,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不去过多干涉劳动人民的创造力。这才符合他的后半句话“无不为”所隐藏的意义。
治理国家是这样,单位企业更是这样。若是对每一位员工都不放心,对任何事都亲力亲为,看似抓得很紧,实则已经丧失了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他们会慢慢进入“推一步走一步,不推就愣着不知道干什么的”境地。而那些真正懂得管理之道的,他们的管理其实是空的,不会对员工不作过多的干预,反而能让员工自动自发地运作。比如最近一些地方的纪委,到处巡视,大单位、小部门都巡视,大官员、小职员都监视。这样的结果,自然是吃力不讨好。
其实,培养孩子又何尝不是这个道理呢?那些什么都要干预什么都要包办的家长,只会让孩子逆反和压抑,而那些懂得放手的家长,只是引导孩子发现自己的兴趣,让困难激发自己的斗志,孩子反而能越来越优秀。
高明的管控,其实就是无为无不为。在汕尾,也需要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