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丰民校某中附属学校,上课时间太牛,牛到什么程度呢?以1-4周为例:1-2周连续上课,没有周末,就休息一天,接着开始3-4周的上课,两个星期连续上课,然后休息一天。而每天上课八节课。
这是什么概念的教育呢?这是杀鸡取卵的教育。学生被赶着上课,目的一个:就是为了考分,就是为了高考,就是为了考上好大学。如此而已。至于学生是否健康、是否有情商,是否有人文情怀,是否可持续发展,学校和教师,概不过问。
考上好大学又能怎么样呢?只不过提高学校的名声和档次,招生的时候,让家长和学生趋之若鹜,收费也水涨船高。对人呢?只会产生一群教师面无表情,满脑子都是培养高分学生,获得高奖金的功利性教师群体;上了大学、甚至是重点大学的学生,不会学习,除了玩,别无所求,除了个人主义,别无什么主义。如此而已。
钱学森问:为什么我们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接受12年中小学教育的人,日后不管在那儿去读书、做研究,都不可能获得诺贝尔奖了。因为早年时想象力、创造力被较大程度地“修理”了。
中国人为什么摘取不了诺奖?日本民族摘取自然科学诺奖共25个人。华人一共有9个人,很多是海外华人。21世纪,日本17个人得诺奖,华人3个,其中两个海外华人。
当然,有人会问:在中国大陆受过12年中小学教育的人,日后很难摘取诺奖,那我们的屠呦呦女士呢?屠女士1930年出生,她日后的科学成就还不能为我们的中小学教育增添光彩。
怎么评价中小学这个时段的教育呢?教育后果是扁平化,一方面把学习潜力不算太强的人的考试能力极大提升,但另一方面,把一些学习潜力非常优异的人的能力下压。
为什么下压了?就是因为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复习,过程枯燥、乏味,毁伤了他们的想象力,令他们厌学。这个扁平化的结果糟透了。
这个世界的生产力取决于一小撮的顶级科学家。人类当中,十万分之一、百万分之一的人是科学家,他们创造这些东西,像手机,像高铁等等。十年之后的世界不知道是什么样子,但因为我们教育扁平化,中国顶级科技人才的水准不高。
爱因斯坦说,他曾经为了应付一个考试,复习了一个月,之后三个月都没缓过来。而我们没完没了地复习,复习了12年。最后一年完全是复习。这样一种经历导致了中国学生的想象力不行,日后摘诺奖太难了。
那潜力低的学生学习成绩“上提”有没有好处?
没有。一个很称职的推销员,一个很优秀的厨师,或者是搞内装修的好手,如果原本他们不怎么喜欢学几何,能学到60分,不需要他们把几何提到85分。另一方面,一定要他们跟着数学潜力高的学生,拼命干,导致他们失去了一个愉快幸福的少年时代,这太无聊了,这是陪绑。
特别是信息化时代,自动化、智能化技术扑面而来,我们汕尾的教师,还是习惯在课堂上进行传统教育,习惯追求学生的考分,从初一开始,汕尾各个中学都以中考、高考同一个训练模式来训练学生。学生不听话就训,学生听话就练。结果不到半个学期,学生就泾渭分明起来:会考试的走上“背多芬”之路,不会考试的就进入另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