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有苦读和乐读。历史上苦读的事例很多,比如东周的纵横家苏秦,不分昼夜、苦读兵书。每当夜深人静,头昏眼花时,他就用锥子刺自己大腿,清醒后又苦读;汉代政治家孙敬,爱好读书,经常苦读到深夜,每当疲惫不堪时,就用绳子把头发系起来,拴在旁梁上,继续读书。乐读的事例也不少。比如,孔子提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宋代诗人韩驹也把读书当作一种乐趣,说唯书有真乐,意味久犹在 。 这两种读书的形式本应是互补的。现在人们多认同后者,带着浓厚的兴趣去读书,事半功倍。因为有兴趣,读时心无杂念,感受深,记忆牢,且流连忘返。 这样读书好处虽多,但也有弊端。胡适曾说: 幼对酷嗜小说,所得小说良莠不齐 害余不浅。 可见读书全凭兴趣,不加选择是不行的。此外,如果一个人兴趣狭窄,读来读去就是那么几种书,容易使知识结构畸形。对此,鲁迅早有论述: 先前的丈学青年,往往厌恶数学、理化、史地、生物学,以为这些都无足重轻,后来变得连常识也没有,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也糊涂,所以我希望你们不要放开科学,一味钻在文学里。 一个人要读自己厌恶或毫无兴趣的书;当然会觉得苦 ,但若不放弃地苦上一阵子,自然有所收获。尝到了苦的滋味也就会有了兴趣的萌芽,再苦下去,发展到欲罢不能的地步也未可知。 苦读和乐读之间,不妨加个试读。不少父母认为,读书哪里有什么快乐?读书就是要越苦、越努力、越卖命,得到的效果越好。因此,这一类家长多半都是主导型的,他们经常对孩子说那句“杀手锏”:到底你是爸爸(妈妈)还是我是爸爸(妈妈)?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在读书这件事情上是父母说了算,你再苦也得读,因为这是父母要你读的。 乐读就不同了。比如孩子喜欢做饭,那就去读餐饮专业。即使父母说“烧菜有什么出息”,但孩子说,我就是喜欢炒菜,我学起来非常愉快。 在苦读跟乐读之间,加一个“试读”。家长不妨让孩子这个碰碰、那个碰碰,多试几样,然后和他一起很诚恳地进行讨论。你的能力、你的志趣,以及将来社会的需要,走哪一个方向对你来说是能力所及的,这些都需要家长耐心地分析给孩子听,最终找到孩子的兴趣所在。如果有了兴趣,那么苦读也会变成乐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