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人问水果摊主:“你的芭乐怎么卖?”水果摊老板说:“三块钱一斤。”来人说:“昨天我在其他水果摊那里买十元四斤。”所谓十元四斤的价格也就是每斤两块五毛钱,比现在问的三元一斤的价格要便宜五毛钱。钱不是万能的,但小小的五毛钱却能观看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和为人心境。
昨天有人把芭乐卖十元四斤的价格,按照汕尾现在的经商习惯来看,要么属于恶性降价、要么属于抛售。这两点可能性都不是正常市场竞争活动,常见的是抛售的可能性大,比如对于那个卖家来说,芭乐已经卖了一段时间了,再不卖掉就要变坏了,所以急需处理;汕尾这里的一些商家的经营心态是一种商品大概已经回本了,那剩下来的就是赶紧抛售,于是乎有了十元四斤的价格叫卖芭乐。这些做法是小商贩们常用的经营方法,有一些人就有意无意的把他们有幸碰到的一时优惠当成了惯常价格。所以,昨天有人卖芭乐是十元四斤,今天看到别的商家也卖芭乐,他们就幻想着今天的另一个商家的芭乐价格也要跟昨天那个抛售芭乐的商家的价格一样。请问一下,这样的思维合理吗?算是正常逻辑吗?
因此,一个人那么懂精打细算,那不如就来个守株待兔吧。如何守株待兔?昨天在哪个地方看到有人便宜抛售商品,今天就在那里蹲点,看有没有其他的人来以昨天同样的价格抛售商品。因为他们已经吃不惯正常商品的质量更用不上正常商品价格的东西了。逻辑有问题就不能以正常人的逻辑来规范那些人,索性叫他们守株待兔吧,看何年何月再出现类似的划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