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喜欢借书来读,喜欢买书慢慢读。因此,家里最多的东西,就是书。拥有三个书房,在汕尾几乎找不到这样的人家。虽然如今,书出得越来越多,读的人越来越少,但我这个习惯还是没有改变:购书,然后慢慢读书,反复读书。
其实,现在可以阅读的东西越来越多:有声阅读,有颜色阅读,有声有色有动作的阅读扑灭而来。特别是手机普及以来,屏幕打开,无数的信息就突兀在眼前,手轻轻一拨,什么信息都有。
汕尾的夜生活又是丰富多彩的,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的活动,已经消磨掉这一点点业余时间,人们社会生活丰富了,娱乐活动丰富了,读书时间被挤掉了。
现在读书少好象有一个特指,就是对传统纸媒体读书的减少,现在很多阅读是在网上阅读。网上阅读算不算阅读呢?只要是阅读,网上阅读也是阅读。
我们在网上读新闻、读各行各业的专业知识,受益匪浅。如果这个阅读也算进去,其实,现在我们读书时间不是少了,而是增加了不少。
纸质书籍读少了,成为大家关注的问题,说明我们大家都认识到书还是人类知识的海洋,书还是人获得知识的一个最主要的途径,读书还是在我们诸多活动当中是最有意义的活动之一,让大家认识到读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对于我们这一代五十多岁的人来说,少儿时期,没有多少书籍可以阅读。还是一个字:穷。少年不读书或者读书不多,不敢说是笨蛋的人,但肯定会留下一些难以弥补的遗憾。比如我,虽然年过半百,但感觉很多书籍还没有读过,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算是读过的,很少很少,能够读懂并且运用自如的,更是少而又少。
连汉语言文学专业,最近感觉当年的《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这两门课程读得不好,至今作为一名出生在粤东的广东人,还无法说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遣词造句还夹杂着土语方言。到知天命之年,还要阅读《世说新语》、《搜神记》、《说岳全传》、《说唐》、《封神榜》、《东周列国志》、《聊斋志异》、《儒林外史》、《三言二拍》等古典文学名著——这些古典名著,都是少儿时期渴望阅读而无法找到的书籍。
幸亏现在出版业发达,凡是少儿时期想阅读而无法阅读到的经典著作,现在都购买到。以前每到一地,最想光顾的地方,不是酒楼,不是电影院,不是食街,不是服装店,而是书店。几十本书,既没有皱眉,也没有犹豫,就买下来。
广州、深圳、珠海、汕头、中山、揭阳、潮州、海丰、河源、绍兴、长沙、上海、青岛、北京、桂林等地方的书店,都留下我很多足迹。五年前,加入网购队伍行列,更是大捆大捆地购书。现在愁得除书籍之外,什么也没有。
袁枚说:书非借不能读。莫言也凑热闹说:上世纪60年代出版的书特别少,我生活在乡下,买一本书不容易。所以周围的村庄里谁家有一本书,会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把书借过来,而且都是有时间限制的,抓紧时间赶快阅读。在这种情况下,读书变成了一种享受,变成了一种像饥饿了许久的人盼望着一顿美味大餐一样的感受。
莫言肯定说:这种方式读的书,记忆特别深刻,也可能跟年龄有关系,就是当时读的书,很多细节现在记忆犹新。后来书越来越多了,尤其是自己能够大量买书的时候,反而读书越来越少。借书读容易读,买书反而不容易读。
当然,生命是有限的,而书籍是无穷的。以有限去阅读无穷,不是傻瓜就是糊涂虫。而且,书也不是读得越多越好。读书在于实际运用和对现实问题的理论思考。所以读书和用兵一样,在精不在多。
所以莫言也说:有时候一下子去书店,肯定不止买一本,但是哪一天要把哪本书认真读一下,但是很遗憾,有些书几十年前就下决心想读,但是现在也没有读。 所以我们现在不急于买新书,而是应该回家把自己的书架看看,找出那些落满灰尘早就应该读、早就想读但一直没有读的书先读,这样的书毕竟都是经典,毕竟经过时间和千百万读者考验的。
这一点,莫言和我的心是相通的。可谓是文人墨客所见略同!
最后还是用莫言这段话作为结尾吧:读书这个含义非常广泛,业余时间读小说、读诗歌,这是一种阅读。小学生在学校里边读语文课本、历史课本,这也是一种读书。科学家要查阅资料搞研究,各行各业的专家要搞研究,要工作,也要读很多工具书,包括我们查字典,都不能说它不是读书。从这个广泛意义来讲,书不仅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而是能改变人类的命运;书不仅决定了一个人的知识水平,而且决定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甚至是全人类的知识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