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湃与高潭黄星南的故事
戴镜兵/图文
黄星南,惠东县高潭区黄沙乡人,1886年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少年时期,因家贫无钱念书,给人做帮工和卖糖果。稍后,上了一年夜校。他年少有志,勤奋好学。当时,中国正处于帝国主义侵略和清王朝腐败无能的统治下,广大劳动人民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尤其是穷乡僻壤的高潭山区,农民遭受的苦难更为深重。黄星南耳濡目染,心中逐渐萌生了反抗酷吏贪官,拯救乡民的念头。清朝末期,高潭山区一带兴起三点会。黄星南目睹三点会劫富济贫,感到符合自己的意愿,加入了三点会。但这个组织毕竟是自发建立的,没有明确的斗争纲领,终归无法解决农民的根本问题。后来因清朝官府的镇压,三点会被迫解散。黄星南离乡背井,远走南洋,在马六甲、新加坡、雪罗埠等地做苦工,过着漂泊流浪的生活。几年后,黄星南做工积了些钱,因思念家乡父老,便回家乡,谁知到家不久,高潭劣绅罗鼎臣说黄星南是"三点",要拿官究治。黄星南只得被迫重往南洋。
这次到了南洋,适逢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得到东南亚各地广大华侨的支持,尤其是华侨青年踊跃参加推翻清王朝的行列。黄星南蕴藏在心灵深处的火焰迸发出来了,旋即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胜利后,黄星南回家定居,虽然乡中土豪劣绅总想寻事生非,但黄星南为人重义气,好结交,见人有难,出力相助,在乡绅中威望较高,乡中土豪劣绅便不敢对他怎样。
坎坷的生活道路和辛亥革命的洗礼,使黄星南更臻成熟。他看到北洋军阀的割据代替了清王朝的统治,人民生活更加困苦,山区农民依然在啼饥号寒。冷酷的现实和拯救乡民的信念常常使黄星南夜不成眠。
1921年冬,黄沙村的黄金在山里打猎,将海丰黄羌一钟姓村民误伤致死。钟姓族人将黄金和黄星南一起告上法庭。理由是黄星南是黄金的族长,应当承担连带责任。钟姓族人的目的就是要黄星南赔偿,因为黄星南家道比较殷实,在族中又有威望,如果仅告黄金,根本就达不到赔偿的目的,黄金家贫如洗,那里有钱赔付。
黄星南觉得十分憋屈,于是就找来罗炽卿、戴焕其、张佐忠、黄伯焜等人商量如何应对这场官司。经过大家的讨论后,一致认为,去找时任海丰县教育局长的彭湃。因为,彭湃不但是陈炯明信任的人,而且是个明白是非曲直之人。
黄星南在海丰朋友的引荐下,到海丰县城找到彭湃。彭湃见到一脸和善的黄星南,如久违的朋友,热情接待,耐心听完黄星南的叙说后,马上找来钟景成,吩咐他负责与钟姓族人沟通,自己也即刻前往县衙,找到翁桂清,据理力争,最终让县长同意黄、钟两姓私下解决。
此后,海丰龙津河畔的彭湃与高潭深山的黄星南,成了朋友。
1922年5月9日,彭湃被免除教育局长职务后,无官一身轻,全身心投入到宣传马列主义和社会主义活动中。6月,彭湃深入海城附近的赤山约农村。走近农村,彭湃看到许多农民一年四季,辛苦劳作,连饭都吃不饱,多数农民饿得面黄肌瘦。孩子上不起学,老人有病看不起医生。农村的凄惨景象,坚定了彭湃发动农民搞革命的决心。然而,面对农民、农村,彭湃是陌生的,再说,他是孤军奋战,所以,工作起来困难非常大,以致闹出一连串的误会致多次失败。幸亏彭湃是个认准了目标铁了心的硬汉,心中充满着改造社会、救国救民的激情,才不致为严重的困难所折服,才能从屡屡的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改进方法,终于使自己致力宣传的革命道理,为张妈安、林沛等五位农民所接受,并组成了海陆丰乃至全国的第一个农会。
"六人农会"的诞生,可以说是彭湃推行农民运动的转折点,因为从此之后,他再也不是单枪匹马、孑然一身,而是有了团体和组织,有了依靠和助手,农运工作因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质量大为改观。经过不懈的努力,加入农会的农民逐渐多起来。1922年7月25日,赤山约农会终于宣告成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