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传统的官僚主义,如大权独揽、自我膨胀、官气十足等个人官僚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少,但为官不为、不敢担当、不切实际、遇事应付等官僚主义却在暗中蔓延。其中最隐蔽、最容易,也有很好借口的官僚主义,便是借着加强管理、严格管理的“华丽口实”,而不断强化的各种电子官僚主义。
正是借着政务电子化、管理电子化的通道,各种官僚主义实现了“华丽转身”。电子官僚主义既“名正言顺”,又“省时省力”:官僚主义干部既用不着下乡调研、走访群众,也用不着深入一线、亲身考察,只需通过各式各样的“电子化台账”,就可以坐在办公室里完成本部门的组织任务。这便是各种电子官僚主义的“工作机制”,并日益成为“工作常规”。
一是通过召开会议(如县级部门召集乡镇干部开会),传达文件并签订各种“项目责任书”。会议要求参会者电子签到、照相留痕,并要求参会者回到乡镇以后,及时召集本乡镇相关干部开会,传达上级会议的精神和文件,同样要求电子签到、照相留痕并及时电子反馈本单位的会议纪要。
二是项目责任书签订以后,县级部门、乡镇政府、村级组织,都要建立相应项目、任务的工作台账,及时更新、反馈和上报各种材料和数据。
三是工作任务的检查监督,也主要是台账材料和数据更新的检查监督,一天一报、一周一报、一月一报、一季度一报、半年一报、一年一汇总,等等。
这便是我们在基层中,普遍可以看到的工作流程和“繁忙景象”。基层干部和办公室人员都很忙碌,忙着开会、忙着念文件、忙着做台账、忙着填数据、忙着找资料,但上级领导亲自参与的调研少了、本身业务工作的推进少了、深入群众的民主评议和访谈少了。电子官僚主义不仅“名正言顺”,而且似乎工作起来“很忙很投入”,看起来也“很漂亮”。
随着电子官僚主义工作机制的盛行,其组织责任的追责机制,同样也是电子官僚主义的行为逻辑。上级的组织和部门,既然已把各项工作和任务通过电子官僚主义的方式布置和传达给下级组织和部门,以后的组织责任便是各种各样的检查验收和考核评比,这同样是通过电子官僚主义的方式来完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