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0510|回复: 0

[品清湖 散文] 【品清湖第一期】文以情动人 ——读汪曾祺先生《葡萄月令》(论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2-9 16:47: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以情动人
——读汪曾祺先生《葡萄月令》
侯艳杰

  欧阳修写过: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意思是说人为万物之灵,是因为人有感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古今写作者能传之后世的经典都因用情贯穿其中,真情是文之魂,只有真情的自然流露方能成就佳作。读过汪曾祺先生的《人间草木》之后才发觉其实世间万物皆有灵性,一草一木也都是有生命的,你对它有情,它便和你息息相通。
  汪曾祺,生于江苏省高邮市,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戏剧家,博学多识,爱好书画美食,乐谈医道。师从沈从文先生,历尽身世沉浮,纵使受尽不公正待遇,依然秉持积极乐观,坦然诗意的文学人生。他的作品含蓄、空灵、深远、深情,少有雷霆怒吼,横眉冷对,多是平实委婉,质朴含蓄,不事雕琢。他像拂过文坛的一阵轻风,清新自然却韵味无穷,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先生认为,散文要平易自然,他希望能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像家常便饭。王安忆说他的散文,“总是用最最平凡的字眼,合成最最平凡的句子”。怀人记事、文化掌故、山水风景、饮食瓜果、草木虫鱼无不收录先生笔下,一草一木,一风一景无不赋予灵魂和生命,无不将真情嵌入其中,如珍珠般晶莹。有人说他的散文语言如同水中磨洗过的石子,干净圆润,清清爽爽。因为对天地万物都饱含热爱和疼惜,所以每一个笔触都深情款款。最喜欢《人间草木》里的那一篇《葡萄月令》,一如既往地承继了他的精髓,好多口语和白描穿插其中,看似一篇流水账,却内含浪漫率真,行云流水中感受气韵生动,是当之无愧的经典之作。
  月令,本是《礼记》一篇名,是上古一种文章体裁,指的是农历的每个月的气候和物候。所以用在这篇文章里,是再合适不过了。而这个“令”字,使人不禁想到无论是元曲中的“小令”,还是宋词里的“小令”,都是小巧精致,轻盈灵动,有一种韵律之美。简直可以和《诗经·七月》相媲美,后者写尽了四时时序之美,前者写尽了劳作之美、葡萄的生长之美,读来酣畅淋漓,意犹未尽。
  先生从一月开始写到十二月,简洁明快,一目了然,却匠心独运,别具一格。通过葡萄一年的种植、培育、采摘、贮藏、生长状态等有关知识,赞美劳动人民辛勤劳作,字里行间洋溢的是对人生对生活对生物的热爱之情。
  这篇文章最大的特点是语言生动,妙趣横生,既通俗易懂,又如诗般优美,将葡萄赋予了人的感情,使得文章百读不厌,余音绕梁。
  一月里“葡萄睡在铺着白雪的窖里”,一个“睡”字给人以无比亲切的感觉,像母亲等待还未出生的孩子,恬淡、慈爱,满含深情。此时的葡萄是正在孕育中的生命,安安静静地酣睡在母亲的腹中,对新的世界浑然不知。
  二月里“葡萄藤露出来,乌黑的,有的梢头已经绽开了芽孢,吐出指甲大的苍白的小叶,它已经等不及了”,一个“等不及”,将葡萄勃勃的生命力写得活灵活现。漫长的等待之后,在家人的期待中,“孩子”终于要出生了,它用芽孢宣告“我来了”,它迫不及待地要看看这个世界,并给这个世界带来生机和快乐。
  三月春天来了,葡萄上架,即将开始新的生命之旅。上架的葡萄藤“舒舒展展,凉凉快快地在上面呆着”,机灵、可爱、俏皮,将葡萄拟人化,读来亲切,清新。在人们焦灼的目光中,“孩子”出生了,带给人无尽的欣喜和憧憬。
  四月,浇过水的葡萄“小孩嘬奶似的往上嘬”,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葡萄的生长状态,一种积极的、顽强的精神,似乎它感知了这个世界的美好,感知了父母的爱,所以它努力地生长,去回报它们。这浓烈的欢喜和疼爱,让读者的心也跟着柔软起来。
  五月,喷完波尔多液的葡萄开始抽条“丝毫不知节制,它简直是瞎长!几天功夫,就抽出好长的一节新条。这样长法还行呀,还结不结果呀?”“孩子”还懵懂,拼命地“吃”,拼命地长,丝毫不懂节制,于是家人开始担忧了,要不时地引导和修理才行,要不怎么能成有用之才呢。先生的口吻分明是在和朋友谈起自己的孩子,有宠溺,有嗔怪,有担忧,满眼的欢喜更是呼之欲出。
  六月,在劳动者的精心照料下,“葡萄长粒了,一颗颗,像绿玻璃料做的纽子”。在家人的呵护下,“孩子”健康成长了,怎不让人喜上眉梢,但同时也就更不能掉以轻心,时刻关注它别生病,别受到一丝一毫的伤害。
  七月,追完硫铵之后,先生说了一句“汉朝是不会追这次肥的,汉朝没有硫铵”,俏皮幽默,趣味盎然,既有有一种劳动的骄傲和自豪,又有一种孩子成长带来的喜悦。  
  八月,葡萄着色了。下过雨的葡萄园,更有一种别致的风情,“白的像白玛瑙,红的像红宝石,紫的像紫水晶,黑的像黑玉。一串一串,饱满、磁棒、挺括、璀璨、琳琅。你就把《说文解字》里的玉字偏旁的字都搬了来吧,那也不够用呀”,这段细腻雅致,可以说是本文最出彩的地方。东汉•许慎《说文》里说: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玉,晶莹剔透,古往今来,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诗经》里更是屡屡出现,“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凡是和它有关的人和物,都是美的象征。含辛茹苦的“孩子”即将长大成人,青春期是最光彩夺目的,那种耀眼,那种喜悦,那种成熟,用世间再美的词汇都似乎不能表达出来。
  九月,葡萄都摘完了,“果园像一个生过孩子的少妇,宁静,幸福而慵懒,我们还给葡萄喷一次波尔多液。哦,下了果子,就不管了?人总不能这样无情无义吧”。对葡萄的功劳给予肯定,也对它的付出感到心疼,就算“孩子”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家庭,父母对孩子的爱依旧不会改变。
  十月,人们忙着秋收了,至于葡萄不用管了“你愿意怎么长,就怎么长着吧”。“孩子”总要离开父母的羽翼,而父母也要有自己的生活,那么就放手让它们去闯荡吧。
  十一月,十二月,葡萄下架,入窖,但还是要检查几次,怕老鼠钻进窖里去,那样葡萄就受冻了。无论“孩子”长多大,总归还是要惦记的,天下的父母概莫能外。
  葡萄的一年,恰似培育孩子的过程,这个过程里,吃再多的苦,流再多的汗,付出再多的辛苦,都甘之如饴。请葡萄上架时“大的,得四五个人一起来。起!——起!哎,它起来了”,漫不经心的口气将看似很吃力的劳动写得轻松惬意。这种对劳动的热爱,得到了葡萄的回应,它们努力地生长、结果,回报给人们以收获和甘甜。
  这是一首葡萄的赞美诗,是劳动人民的颂歌,每一段满满的都是对劳动人民的尊重和热爱,一往情深。虽然这篇文章写的是他被下放到干校参加劳动的情形,但他对生活依旧充满了乐观豁达的态度。葡萄在先生笔下,不是草木,是生命,是劳动者的孩子,得到他们精心地呵护,也努力为他们创造着价值。因为满含情义,劳动不再是又脏又累又粗糙的体力活,同样可以充满诗意。
  先生的文笔总是俗中透着那么一种雅致,一种说不出的干净利落,赏心悦目。作家刘绍棠曾说,俗到家也就雅到家。这篇《葡萄月令》朴实自然,雅致含蓄,短小精简,形象生动,字字生情,驾驭语言的能力更是游刃有余。难怪贾平凹先生写诗赞他“汪是一文狐,修炼成老精。”
  袁玫说:文以情生,未有无情而有文者。文因情而发,情是文章的血脉和生命。像他的《多年父子成兄弟》《胡同文化》《端午的鸭蛋》还有一些小说,虽然写法不拘一格,却无不是用情至深。先生对于生活的满腔挚爱之情融于笔端,一气呵成,这篇《葡萄月令》就有了灵气,闪着动人的光。
  情动于衷而形于言,唯一个“情”字,可令妙笔生花,情到笔至,方能写出如此别致的文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