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挑战】生活尚能自理,却被过度保护——这种养老方式反而加速衰老
【应对策略】子女多让老人在家庭事务中露面做主,感受自身的存在价值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当下老年人无论走哪条路养老,老人的感情需求都不能缺位。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这是需求,也是目标。子女尊老爱幼,似乎让老人休养生息,就是养着老人。其实不然,时时处处善待老人,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并不会累着他们,反而能帮助他们感到自身的存在价值。现在社会上有人提出一种新型养老思路:子女给老人找事儿做,帮老人刷“存在感”。而老人也会因此心情愉悦,开开心心过好每一天。
别让老人失去存在感
电视剧《请回答1988》中有一集,讲述了金正焕的妈妈在家庭中需要的“存在感”。她有事离家数日,离开前严肃地给丈夫和两个儿子上了一堂“生存”教学课。但妈妈离开的两天时间,家里就一片狼藉。突然三个男人得知妈妈要提早回家,迅速将家里收拾整齐。但当妈妈进家门时,见到家里一切恢复如初,脸上的表情却很复杂。小正焕疑惑,为何妈妈看到一切整洁却不开心。小伙伴东龙说:“因为妈妈不在家,而你们还过得很好。”
可见,刷“存在感”对老人有着重要意义。在每一次注视、每一个拥抱、每一回安慰中,老人能获取“被需要”的资本,这也是老人这个身份得天独厚的存在感和成就感。小时候,子女是拖油瓶式的麻烦,父母无所不知循循善诱,子女在这一次次心安理得的享受中长大了。可后来,父母渐渐成了一种万般体谅式的“麻烦”,也总是把子女的“被需要”拿捏得恰如其分,不敢过多打扰子女的工作和生活。随着生活压力工作烦恼不断压在子女身上,子女变得懒于向老人介绍自己的生活境况。甚至老人追问后,子女会嫌啰嗦,埋怨他们。
因此,子女要恭敬对待老人,让他们在家中有“存在感”。一名教授每天吃完饭都会给母亲安排洗碗的活儿,这并非不孝,而是“特意安排”。因为母亲即使老了,但在她眼里,儿子永远需要她的帮忙。
当然,这种方式并不代表“习以为常的啃老”,而是别把老人当成没有自理能力的人包办一切。在孝敬老人时,不但要满足物质需求,心理需求也要了解。
家庭事务让老人常露面做主
一直以来,尊老都是中国传统美德,保护、孝敬、让座、享福、不让老人做家务,这些初心都是好的,但容易矫枉过正。很多人认为公共场合要给老人让座,但也应该咨询老人意见。部分老人上公交车需要的并非是让座,而是尊重。他们感觉自己强壮,可以站着,不必被区别对待。而过度保护的养老方式,可能会加速老人的衰老。绝大多数老人生活能够自理,他们欠缺的是和年龄对抗的自由。
因此,当老人对新鲜事物产生兴趣向子女讨教时,年轻人不要不耐烦。家中大小事情,子女请老人一起坐下来商量决定,经常带老人旅游,给老人互换小礼物等。时时处处想老人所想,让老人常露面做主,在无形中感受自身的存在价值。
日本有种养老护理理念是自立支援,让老人能做事尽量自己做。如果做不到,护理员会提供支持,帮助他们做到。对老人来说,有作为才会有快乐。老人有自由意愿,有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才能获得在家庭乃至社会中的存在感。
老人不给自己设限 保持热爱活得精彩
90岁的袁隆平,84岁的钟南山,即使到了养老的年龄,依然在热爱的工作岗位上奋斗。其实人真正老去,不是因为年纪大了,而是心态变老。因此,不要用年龄定义自身,无论活到什么年纪,都要保持自己的热爱,不给自己设限,才能活得精彩。
养老专家提醒老年朋友,首先,老人不要活成子女的附属品。父母和子女是相对独立的个体,不应被捆绑在一起。赵朴初曾说:“生孩子是任务,养孩子是义务,靠孩子是错误。”凡事不必围着子女转,不仅活得不舒心,还可能惹子女嫌弃。为子女操劳一辈子,老人也该拥有自己的人生;其次,老人晚年要想幸福,离不开明事理的头脑。身体力行,选择好适合自己的养老方式。比如,和志趣相投的老友们一起,开启抱团养老的同居生活,旅行养老环游世界……都能让晚年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有些老人喜欢新潮事物,可以多向年轻人请教。要有挑战不服老的精神,不束缚自己的手脚。趁着有了大把的休闲时间,多参加游泳、钢琴、书画、唱歌等各方面活动,让生活更有意义。
拼微信步数、“乐善好施”、学年轻人减肥、身材皮肤谁更年轻、社团里谁是领舞的老人……这些都能让老人找回曾经的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如此,自身会更有归属感,更有自我价值实现的感觉,生活也会更快乐自在。
生而为人,我们需要太多的借口活下去。这一份“被需要”,是人可以更有勇气活下去的存在感。纪德在《人间食粮》里说:“存在感,对父母来说是一种使命。”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时光易逝,爱经不起拖延。所以每个人都要反求诸己,请老人坐上座,让身边的老人,让未来的自己,都有一份属于老人的存在感。
来源:北京青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