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社会)对心理健康长期避而不谈,但疫情已改变这种状况。我们抗击新冠病毒的战斗基本结束,但去过武汉的医生张某某却陷入抑郁,她对自己甚至在父亲病危后仍坚守岗位的决定感到痛苦,还担心常被单独留在家中的年幼女儿。但她并未把这些感受藏在心里,而是咨询治疗专家。不过,就在几年前,对这种事秘而不宣还是汕尾人的普遍做法。
疫情暴发后,不少汕尾人,特别是家里没有多少存款、工作飘飖不定的人,也有部分学生曾经历抑郁、焦虑、失眠或应激反应等。一位专家告诫说,有关影响可能持续一二年。对此,汕尾有关方面已迅速动员起来提供帮助。地方政府开通热线电话,有关心理协会推出App并举办网上研讨会,学校筛查学生失眠和抑郁症状,一些学校还设立新的心理咨询中心。
但是,对于刚刚起步的汕尾来说,基础差、起点低,也面临不小的挑战,360万人口严重缺乏(心理)治疗师。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每10万汕尾人中仅有不到5名心理健康专业人士。人们希望这场疫病能推动汕尾围绕心理健康的对话出现长期转变。
可喜的是,由于这次疫情,人们更勇于寻求帮助。越来越多人开始接纳(心理治疗),这是一种新现象。
在全中国范围,随着教育部发出积极应对“疫后综合征”的警告,各地学校都扩大了心理健康咨询并鼓励学生花点时间放松身心。尽管此类服务开展多有波折,但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均表示这有助于破除对心理健康的成见。心理学家梁玲燕说:“疫情后,人们远比以前更关注健康尤其是心理健康,这将是一种长期转变。”
对此,汕尾要未雨绸缪,及早采取措施,主动应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