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最讲究心性。孟子有“尽心知性”之说。其后佛教各宗盛谈心性,禅宗认为心即是性,倡明心见性,顿悟成佛。 宋儒亦喜谈心性,但各家解说亦不一。 程颐、朱熹等以为“性”即“天理”,“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故“心”“性”有别。 陆九渊 则主张“心即理也”,认为“心”“性”无别。那么,汕尾三大稀有剧种因为其内涵深刻,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可以塑造汕尾学生的心性。
首先,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想象力。在戏曲演出中,有些舞台动作并不能被大多学生观众所理解,这正体现出了戏曲的艺术特征之一虚拟性。在此举两个例子:《白蛇传·游湖》中“以桨代船”的身段,演员都通过身体的前后晃动来表现行船的颠簸,四人步调一致,相互配合,使观众觉得满台无水却满台是水,这是“空间”的虚拟;另一例子便是“时间”的虚拟:《三岔口》,明明台上灯火通明,两位演员在舞台上通过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使观众觉得的确是在黑暗中一般,生动逼真。
在传统戏曲舞台上,几个龙套走几圈圆场便是千军万马行过了万里疆场。这种渗透道家“虚无主义”的传神表演,突破了舞台对时空的限制,正是戏曲艺术的高明之处。它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以虚为实、虚实相生的特点,能够让当代学生培养一种创造性思维,对学生的思维习惯的育化有着积极影响。
其次,可以增进学生的文学修养,陶冶情操。“陶冶情操”是我们常说的一个词,但到底何为“情操”,又该如何“陶冶”,可能很多人心里并没有概念。如今是一个高度科技化的时代,信息太多纷乱繁杂,所有的人,包括小学生,更愿意接受各种不费脑力、不花时间的快餐文化。如此一来,也就造就了当下的好多人心浮气躁的普遍特性。
戏曲的表现形式相对拖拉,而且唱词艰涩不易理解,这和如今的快餐文化是完全相悖的。但正因如此,如果能让小学生静下心来走进戏曲艺术的世界,不仅能提升他们对于传统文学的理解,更能培养其性情。让当下浮躁的学生,更沉稳、更专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