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2907|回复: 0

[黎明书院] 浅析俗语“父在不留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28 15:03: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硕炫 于 2021-1-28 15:06 编辑

          浅析俗语“父在不留须”

  现实社会中,对“父在不留须”这句俗话,可能很多人不理解。因为在古代中国,男人成年之后都会蓄须,只有极少数人不留胡须(例如太监)。
  儒家思想告诫世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在古代,胡子是美男子的标配,《汉书》中描写刘邦的容貌写道:“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著名的美男子霍光则:“白皙,疏眉目,美须髯。”还有武圣关公,人称美髯公,胡须长达两尺。
  很显然,古代人在成年之后就会蓄须。那么这句“父在不留须”的俗语,是从何而来的呢?
  这个还要从辛亥革命说起,1911年,革命党人在武汉发动起义,迫使清朝皇帝退位,结束了中国数千年的封建历史。
  为了改变国人封建落后的思想,革命党废除了儒家中很多糟粕思想,比如“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鼓励男子割辫、剃须,革命从头开始。就这样后来还形成了一种风俗,父母都在世,不留须,父亲去世,留上唇胡须,母亲去世,留下巴胡须,双亲都故去,才会上下一起蓄须。
  现在我们看到鲁迅先生的照片,几乎都留有上唇胡须,这就是他为了纪念去世的父亲而留的。
  不过到了现代社会,人们的审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些皮肤白净的“小鲜肉”成了人们追捧的对象,很多男人早已不再蓄须。
  其实父母对子女的爱,从来都是无私的,润雨无声的,他们不会真正在乎子女为不为自己过寿,蓄不蓄须。
他们为子女的奉献都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
  古代有二十四孝子,他们的事迹感天动地,流芳千古。现代的年轻人也应该秉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将孝道继续发扬光大,经常回家看看父母。
  父母期盼的只是阖家团圆,儿孙绕膝,不论有钱没钱,只要全家人欢乐幸福就好!

照片2.png

照片1.png

照片3.png

照片4.png
革命党人要求男子割辫、剃须


楼主热帖
[城事报料] 海丰县可塘镇厦达兰头乡王氏追远堂重光庆典
[城事报料] 捷胜镇青堤至双湖村路段硬底化工程启动
[城事报料] 汕尾市老年书画家协会新迁办公场所举行庆祝活
[城事报料] 交警又在海珍城周边执勤了
[城事报料] 陆丰市南輋村黄氏“尚興堂”举办重光三周年庆
[文化天地] 黄国文化(第九届全国江夏文化)交流活动在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