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6919|回复: 0

[其它] 所有舒服的人生,都是熬出来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6-16 14:52: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到中年,半生已过。

从同一个起跑线出发,到了中年差距逐渐拉大。

有人先发制人,事业有成;也有人缓缓而行,落于人后。

但正如林语堂所说:

“捧着一把茶壶,把人生煎熬到最本质的精髓。”

中年不是终点,只是中点,好的人生,也需要在时间里“慢煮细熬”,才有滋味。

没有谁会一路风光无限,也没有谁会一直失意潦倒。

只要“熬得住”,最坏的结果不过是大器晚成。

更新认知,“熬”宽边界

《周易》中云: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

真正拉开人生差距的,不是财富的多少,而是认知的不同。

若一直固步自封,刚愎自用,只能原地踏步;

若不断自我反省,修正认知,就会看到更多可能。

唐朝时,尉迟恭因曾多次救过李世民,便自负其功,高傲不可一世。

他本以为,李世民继位便会给他高官做,结果却是迟迟不被委以重任。

他跑去问李世民,为何如此待他,李世民回答道:

“你没听过飞鸟尽,良弓藏吗?人不要总活在过去里,要往前走。
如今你如此居功自傲,得罪那么多官员,我怎敢重用你呢?”

尉迟恭听后幡然醒悟,身为臣子,他不该目中无人,妄自尊大。

自此,他就像变了个人,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在朝堂上尽心尽力,在生活中约束行为。

六十岁那一年,他再一次挂帅出征,一举打败高句丽,立下赫赫战功。

后来,李世民念其功德,将其画像陈列于凌烟阁之中,成为大名鼎鼎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叔本华说:

“世界上最大的监狱,是人的思维意识。”

认知低的人,就像在山脚下看世界,目之所及不过山石花草,难免狂妄自大。

认知高的人,则是在山巅处观红尘,极目远眺是会当凌绝顶,于是胸中纳百川。

许多人很容易被自己的固有认知牢牢禁锢,作茧自缚,裹足不前。

突破认知局限,打破思维惯性,是实现个人跃迁和提升自身维度的最好方法。

思维决定格局,格局决定结局。

唯有不断更新自我认知,开拓眼界,才能“熬”宽人生的边界。

积累经验,“熬”浓资本

荷花开满池塘需要30天,但开满半池的时间却不是第15天,而是第29天。

这就是著名的“荷花定律”。

荷花想要开满塘,需要不断积蓄力量;人想要一鸣惊人,也需要前期的自我沉淀。

你看到很多人的人生像是开了外挂,那是他们在默默无闻后的厚积薄发。

《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石悦,在作品爆火之前,只是个默默无闻的打工人。

很多人羡慕他出名简单,赚钱容易,殊不知这背后是他十余年的积累。

上学时,其他同学玩游戏、谈恋爱,他却将业余时间都交给了文学历史。

上班后,其他同事闲聊八卦,麻将泡吧,他却用下班的时间在电脑前奋笔疾书。

石悦曾说:

“比我有才华的人,没有我努力。比我努力的人,没有我有才华。既比我有才华,又比我努力的人,没有我能熬。”

笑到最后的赢家,往往都能熬。

《菜根谭》中说:“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

有人少年早慧,有人大器晚成。

每个人的起点都各不相同,但决定人生厚度的,往往是日后的积累、沉淀。

起点再高,如果没有后期的持续积累,最终只会才华尽失,泯然众人;

起点再低,如果能够不断地沉淀自己,一定会在某一天,成就最好的自己。

积累经验,厚积薄发,才能“熬”浓未来的资本。

不断尝试,“熬”出自我

常听身边的中年人抱怨生活无趣,后悔年轻时没有好好努力,然后继续一边悔恨一边茫然地过余生。

走到中年,人生已然过半,与其囿于过去的平淡,不如勇敢尝试,实现人生华丽转弯。

清华大学校长薛其坤,在总结其个人科研经历时用了四句话:

“两次考研的失败,七年读研的坎坷,八年留学的苦乐,十五年创业喜悦。”

第一次考研,他高数考了39分,哈工大拒收;第二次考研,物理考了39分,中科院拒收。

很多人劝他别固执,他不听。一边教书一边苦读,终于在第三次考上了中科院物理系。

人家读博士,只读五年;他读博士,却读了七年。

很多人觉得他太傻,他不理。一心一意搞研究,终于被选为中外联合培养博士生。

在国外,由于听不懂外语,他的研究学习受到了很大阻碍。

很多同学放弃了,他坚持。

在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终于获得了导师的认可,得到了博士学位。

薛其坤教授科研之路的背后,是屡战屡败,然后再屡败屡战的尝试与坚持。

托尔斯泰说:

“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观望者,一种是行动者。

大多数人都想改变这个世界,但没人想改变自己。”

每个人心中,总有一件想做却迟迟未能行动的事情。

有人说:“算了吧,都一把年纪了,还折腾啥呢。”

有人说:“真好啊,这个年纪,我还有重新开始的机会。”

前者是台下的观众,羡慕着舞台的华丽璀璨;后者是台上的演员,在舞台上大放异彩。

不要害怕走错路,重要的是,敢于迈出第一步,坚持走好每一步。

停留原地,只能守住一片死水;往前一步,才能走出一片光明。

敢于尝试,不言放弃,才能“熬”出真正的自我。

掌控节奏,“熬”过难关

生活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人心难免浮躁。

看到身边的人个个出人头地,自己还一事无成,难免会变得急功近利。

但正所谓“人心浮躁,静者自安。”

不要被别人的节奏打乱自己的生活,有人先疾后缓,有人先缓后疾。

与其追赶别人的节奏“赶路”,不如在自己的节奏里静待花开。

曾经,日本有三位非常厉害的人物: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

论实力和地位,织田和丰臣比德川要大得多,但笑到最后的却是德川家康。

关于他们,有一个十分有名的“杜鹃故事”:

有人养了一只漂亮的杜鹃,可就是不啼,便问三位大人有何办法。

织田信长说:“杜鹃不啼,则强迫它啼。”

丰臣秀吉说:“杜鹃不啼,则诱劝他啼。”

德川家康说:“杜鹃不啼,则等待它啼。”

三种回答,暴露了三种不同的人生态度。

前两人用强迫和诱劝,都是急于求成,打乱了事物的原本节奏。

而德川用等待之法,保持了自己的步调,不慌不忙,不疾不徐,终于成了最终的赢家。

王阳明说:

“人须在事上磨炼,熬得住方成大器。”

中年一到,鸡飞狗跳。但生活越是忙乱,我们越要慢慢来。

正如木心所说:“款款独行,才不至倾溢。”

静下来,沉住气,按照自己的节奏,以自己的方式,找到人生的终极归宿。

掌控节奏,稳步前行,才能“熬”过眼前的难关。

主动出击,“熬”赢人生

曾国藩曾说:

“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谋居半。”

要办一件事,靠的是见识和才能;但要做成一件事,机遇必不可少。

弱者错过机会,强者把握机会,而智者主动创造机会。

唐代有个人叫马周,出身贫寒,父母双亡。

二十多岁时,马周辞掉乡村学校助教的工作,离开家乡到长安谋生路。

但长安米贵,他这样一没背景,二没钱财的人想要立足,非常困难。

马周却没有慌,他投奔到了玄武门守将常何门下,默默地包揽了替常何写奏折的工作。

别人写折子都是敷衍了事,马周却是一丝不苟。

二十多封奏折,封封鞭辟入里,终于引起了唐太宗的注意。

唐太宗知道常何身为武将,不可能会有如此见解,通过询问他人,便知道了马周这个人。

后来唐太宗召见马周,几次闲谈,马周都把握住了机会,得到了太宗的认可。

自此,他便一路扶摇直上,最终官至宰相,留名青史。

该隐藏时,暗自缄默,低调隐忍;该显露时,创造机会,主动出击。

这就是马周的成功之道。

《易经》有云: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方能无往而不利。”

锋芒毕露之人,很容易成为众矢之的,让机会白白错过;

深自缄默之人,其实都是在暗中蛰伏,谋定而后动。

真正有大智慧的人,从不轻易显摆自己的才能,而是出其不意,剑走偏锋。

创造机会,乘风而上,才能“熬”赢最好的人生。

好的人生,都是熬出来的

评书艺术家单田芳回顾自己一生时,将三十万字的自传浓缩成一个字:熬。

人生浮浮沉沉,生活起起落落。

无论身在什么样的年龄,面对什么样的困难,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熬”。

熬,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人生智慧。

日子太苦,就用勤奋与汗水,熬出甜味;生活太淡,就用积累与沉淀,熬出浓香。

《警世通言》中说:

“早成者未必有成,晚达者未必不达。不可以年少而自恃,不可以年老而自弃。”

那些大器晚成之人,从来不会用年龄束缚自己,而是坐在冷板凳上静静等,慢慢熬。

熬不住,余生就会功亏一篑,淘汰出局;熬得住,前方就是柳暗花明,万里长空。


楼主热帖
[看大杂烩] 这种单眼皮双眼皮能切换到的叫贼眼皮!别问我
[看大杂烩] 求此刻女车主的心里阴影!没准还偷着乐呢,哈
[看大杂烩] 看到他这样,我好像发现了什么秘密
[休闲生活] “黄牛”代抢 诈骗频发 宫颈癌疫苗市场乱象丛
[休闲生活] 适老化服务让银行更有温度
[休闲生活] 国家卫健委:12月30日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