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流山 于 2021-6-20 09:59 编辑
今天是周末,但对于一个永远奔走在路上的追梦人,如我,是没有节假日的。于是,晨曦微露的时候,吟诵着“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的诗句,做好早餐,吃完准备出门。不过,我尚未出门,窗外传来淅淅沥沥的小雨声。看看窗外,料定今天的晨雨不大,也不久。我的老师老子也早就告诉过我:“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果然,不到一袋旱烟,雨就停下来,我也走到楼下。
晨雨后的小区,格外清新。太后说:雨后的大地肥而新。觉得这句话很有意境的,很契合我的眼前的美景:绽放的紫薇,纯白的狗牙花,在晨雨的洗刷下,一尘不染,格外灿烂,红的娇艳欲滴,白的白净得耀眼。看着,如珍珠明目滴眼液一样,滋润着眼睛,舒缓了所有的视力疲劳。满山的绿树,在随风飘舞的同时,溅下一滴滴雨珠,泼在头上、额上、脸上、颈部……非常清新,特别凉爽,如吃人参果,舒筋活络,沁人心脾。树上的鸟儿,一边抖着雨滴,一边跳跃飞翔,和着欢畅的晨风,呼朋唤友,寻捉虫儿,在这美妙绝伦的晨景之下,饱餐一顿。
天光、雨滴、山色、海风、绿树、芳香、鸟鸣、人亲,说不尽,无穷好。人在其中,身心放松,摒弃一切羁绊,自由舒展,呼吸精气,舒心畅想。突然想起唐朝·刘禹锡的《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假如刘禹锡生活在这里,不知道是何肺腑?
我心在想,人只要是永远奔走在路上的追梦人,即便是住在陋室里,也不会因为贫贱而哀鸣,甚至,也可以像刘禹锡那样,表达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那么住在豪宅里呢?会不会屈志变节、玩物丧志呢?我觉得也不会。我们既可以致富思源、富而思进,也可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甚至,可以利用优越的物质条件,在前行的路上,走得更快更顺利一些。
古今中外,有理想的人,总能够放弃优越的生活,投身于崇高的事业中。屈原不愿变心以从俗兮,矢志不移,“不以无人而不芳,不因清寒而萎琐。气若兰兮长不改,心若兰兮终不移”;范仲淹富贵后,依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马克思获得博士学位后,放弃靓丽的工作岗位,走上九死一生为人类谋幸福的艰辛道路;彭湃放弃富足的地主生活和教育局长,走上解放天下穷苦人之路……因为,人是宇宙精华、万物之灵,是物质的主人,而不是物欲的工具。
想多了,走出小区门口,太阳冲破云围,驱散云层,阳光直刺地面,不过因为刚下晨雨,地面还是很清凉的,没有夏日炎炎的感觉。因为喜欢亲近大自然,即便是夏阳之下走路,我也不愿意撑起晴雨伞,不愿意拂去“天人合一”的氛围,撸起袖子,迈开双脚,步履轻盈,摆手飘逸,腹部松静气腾然,满身轻便顶头悬。这得益于这场美妙的晨雨。怀着感恩之心,应该写一篇《晨雨》随笔来歌唱今天的晨雨。
不过,“晨雨”刚刚在脑海闪现,思路却链接到唐朝,意识流直奔杜老草堂,翻阅他老人家的诗歌《晨雨》:“小雨晨光内,初来叶上闻。雾交才洒地,风逆旋随云。暂起柴荆色,轻沾鸟兽群。麝香山一半,亭午未全分。”
在诗圣面前,我连小学生都不是。杜老写得太好了:晨光穿过大海照亮细小的雨滴。树叶有灵敏的耳朵。明亮的小眼睛在雾里穿行,它们将在地上生根而反动的风,意欲将它们推向出生地。勤劳的小手,擦亮万物,轻抚细羽和小兽的皮毛。云雾安静地移向正午麝香山,展示未完成的隐身术,示人以半张湿漉漉的面孔。
杜老这首《晨雨》的笔触,由听觉到视觉,由近及远,由晨至午,总在“小”和“晨”二字上落想,精心绘出一幅甜美的晨雨图。它既反映出诗人深厚的艺术功力,又于毫发之处显见他对生活强烈的爱。设想一个生活悲观、意志消沉的人,能吟出如此醇美的诗句吗?只有对生活充满激情的人,才具有这样的审美情趣,才能创作出如此迷人的意境,从而拨动读者对大自然纯真之美的爱慕之弦!
2021年6月19日晚饭后写于银湖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