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教育进入了“规范整顿”阶段,行业内的所有人到了需要反思、需要警醒,需要重新正视自己、调整发展姿势、调整办学态度。只有如此,才能把握机遇,把危机转化为优势。
不管愿意不愿意,这个考验到来了,来得迅猛,有人措不及防,有人胸有成竹。当下,民办学校发展规模总体过大,数量已占到各级各类学校总数的1/3强,民办学校在校生数量占比接近1/5。因此,国家开始规范民办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民办学校,是理所当然的。义务教育是政府的责任,这个性质不能变,是我们的国家制度决定的。
民办教育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变化,不能再以过去的发展思路来发展民办教育,包括拓展项目,管理学校。政府提出要“建立义务教育在校生占比监测与通报制度。”
控制在校生的民办学校的占比,招生人数将被严格控制。义务教育的民办学校不能随便招生,有地区的限制、人数的限制,不是你想招多少,就招多少?不是你想在哪里招,就能在哪里招?不是你想招谁,就招谁?不是你有多少能力招多少,就让你招多少?预定、既定的招生与在校生规模,不是民办学校自己说了算,主观再努力,也没有用,将受多种因素控制。
原有的民办教育发展政策优势,已经消失。而为何又说是“机遇”?民办教育的“规范、整顿”,不是为了扼杀、清除,而是为了要保证她健康发展,不仅如此,还要促进她的发展,因为“民办教育已经成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
这次规范、整顿的一个重点对象是假民办,所谓假民办,就是“公参民”学校,地方政府利用国有企业、公办教育资源举办或者参与举办的学校,叫“公参民”学校。
“名校办民校”也属于“公参民”学校的范畴,只是形式不一样,“名校”指的是公办名校,依托公办名校举办的民办学校。这类学校在某些地方,成为优质学校的一个重要主体,如今的严肃清理,无疑对大家都是一个利好消息,无论公办学校,还是民办学校,都一样。
“公参民”遭清退之后,形成的“真空”,需要有学校去迅速填补。对办得好的民办学校来说,何不是进一步发展的大好时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