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廪实,天下安。”粮食安全是社会稳定的“压舱石”,而耕地则是粮食安全的根基所在。在遏制耕地“非农化”、严防耕地“非粮化”的同时,统筹利用撂荒地,稳定并提高粮食种植面积,是比提高粮食单产更为有效的保障粮食安全的途径。
整治撂荒地,要完善农村基础设施,让种地不艰难;要坚持效益优先的原则,让种粮农户有信心。彻底消灭存量撂荒耕地,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和耕地红线,为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奠定坚实基础。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确保粮食安全的根本。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强化耕地保护,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稳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但受粮食比较效益偏低、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农业生产条件差等因素影响,一些地方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耕地撂荒现象,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影响粮食稳定供给,给粮食安全带来一些隐患。因此,汕尾各地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把耕地资源用足用好。
首先,要坚持分类施策,有序推进综合利用,大力鼓励农户复耕复种,促进耕地有序流转,引导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方式,承接复耕地、撂荒耕地、新增耕地,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土地规模化流转,优先扶持已流转土地建设高标准农田。
其次,要提高机械化率,配套完善灌溉排水等基础设施,提升耕地地力,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特色化的精细农业、高效农业。
第三,整治撂荒地,各地要切实担负起主体责任。要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完善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层层压实责任,把耕地资源用足用好,有效遏制耕地撂荒,守住国家粮食安全底线。
第四,加强宣传引导,提高遏制耕地撂荒的自觉性。宣传国家耕地保护法律法规和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营造全社会遏制耕地撂荒的浓厚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