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应从整体宏观经济考虑。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不稳定性因素明显增多,因此政策制定在宏观层面要注意抵御风险。
一方面要着重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使更多低收入者进入中等收入群体。着重稳定农民工就业,增加农民工工资性收入,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加快进城务工农民的市民化进程;完善社会保障兜底政策,加强低收入群体尤其是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提供更多保障性的职业培训;做好低收入群体技能水平提升服务,提升低收入群体的劳动生产效率和工作匹配能力。
另一方面,要根据中等收入群体分布的地区差异,采取“因地制宜”的“扩中”方案。据相关研究测算,城镇地区的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显著高于农村地区,因此,未来“扩中”的主战场主要应放在农村地区。对于农村地区的低收入群体,要着重增加其收入,使其快速进入中等收入群体。对于城镇地区的居民,其政策设定不仅要聚焦于“扩中”,而且要使更多处于中等收入群体内部中下层的居民快速向中高等收入群体和高收入群体迈进,大幅提升其生活水平,增强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培育中等收入群体,要坚决依靠稳定和扩大就业。一方面,面对如今“机器换人”愈演愈烈的情况,通过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技能,增强劳动者的不可替代性,错开其与机器在简单重复劳动上的竞争,不仅能一定程度上应对“机器换人”,也能更好满足企业对普通劳动者和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缓解人力资源“失衡”现象。此外,要积极引导社会群体不断开拓新型就业渠道,扩大就业范围。
另一方面,借鉴其他国家发展经验,就业率长期得不到提升的经济体有很大风险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其内部经济发展停滞、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因此,稳定和扩大就业是培育中等收入群体、形成“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的重要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