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不符合基层需求的APP拉进黑名单,对各种领导小组目录清单实施动态监管,清理整合“一事一群”“一事多群”……自2019年中办印发《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以来,各地持续整治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让基层干部有了切实获得感。
好作风是生产力,也是战斗力。会议少了,实际问题解决多了;填表少了,干事的时间多了;“表面文章”少了,到一线历练的机会多了。从文山会海的尴尬中解放出来,从“表哥”“表姐”的无奈中摆脱出来,从重复迎检的疲惫中抽身出来,三年多的深化拓展,让广大干部有更多时间走到田间地头、扎根基层一线,激发着担当作为的积极性、主动性。
不过,作为“四风”之首,形式主义自有其顽固性。从媒体调查中不难发现,基层减负工作推进过程中,一些老问题又出现了新变种。红头文件精简了,白头文件泛滥了;单个会议减少了,套开会议变多了;督查式考核严控了,调研式考核冒头了……种种“变异”“升级”无不提醒我们,识别形式主义并不难,难的是持续精准施治;凝聚狠刹形式主义的共识也不难,难的是顶住压力、带头说“不”。
形式主义的一大要害,就在于披着“政治正确”的外衣。发文也好,开会也罢,都是推进工作的必要形式,却被一些人有意无意当成了展现工作力度的唯一方式,工作创新最后统统搞成了形式创新。这种轰轰烈烈的声势,常让有意批评者难以开口,最后只好硬着头皮随大流。
反对形式主义,关键还得扭住“实”字继续发力,在广大基层的“最后一公里”把不必要的负担减下来。既然一些形式主义爱好者,自以为“眼睛向上”就能让领导满意,那破题的关键就在一套以实干实效为导向的考评机制。
考核绩效时,不只看材料数据,更要看问题究竟解决了没有;不只听汇报,更要听基层评价,问问群众满意与否。以评价标尺引领作风建设,在每一个环节都“实”字当头,方能压缩形式主义的生存空间,杜绝一些人耍假把式。
减负是为了增效。真减负、少折腾,才能让人多干事、能成事。让基层干部心无旁骛担当作为,党心民心更加凝聚、干部作风更加务实,这才是推动基层减负的价值依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