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毕业半年后收入最高的十大专业均为理工类,而收入最低的大多都是文科类。
收入最高:信息安全(7310元)、软件工程(7123元)、网络工程(6857元)、信息工程(6798元)、物联网工程(6671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6633元)、数字媒体技术(6267元)、电子科学与技术(6191元)、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6068元)、通信工程(6048元)。
收入最低:学前教育(4201元)、小学教育(4380元)、化学(4489元)、政治学与行政学(4586元)、历史学(4581元)、教育学(4620元)、美术学(4652元)、临床医学(4662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4667元)、思想政治教育(4684元)。
风雅在左、名利在右,你在中间要掂量!尤其你是寒门子弟,要考虑清楚。如果是你现在高考,你倾向于选城市、选学校还是选专业?
我所了解的国内玩艺术的人笼统可以分作两种:一种为艺术,一种为名利。很多表面上是前者实质为后者的,姑且可称作伪风雅之人。而后者经常被冠以“商业”之名,被前者看不起。画廊也可以这样分。在国内时,我只想过有处于两者之间的圆滑之人(画廊)或者尴尬的人(画廊),倒不曾想过有处于这两者之外的。
因此,这边的氛围让我小小地感动了一下。有次误打误撞碰上一个小画廊的开幕,人头涌涌,怎么看都多是普通百姓(意思是不怎么与艺术挂钩的人)。是两个当地艺术家的画展,作品多是当地小景。以我学过艺术史几年的眼光看,里面没有一张是所谓的很有思想性或者很前卫的,没有一张会使普通老百姓觉得看不懂的(虽然并非写实),但同时也没有一张说得上是俗的(就是国内商业画廊常见那种)。不少人在挑选印刷品,小卡片什么的。画展上的艺术家显然是要卖画的,但又让人嗅不出那种奔着钱的气息;那样的艺术家大概永远都不会被艺术史记住的,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无论是画者还是观画者,让我感到的都是一颗爱生活爱家园的心。与国内当代画廊的开幕——圈内人聚会——相比,那样的艺术展似乎有更实在的意义。
最近认识三个当地的艺术家,她们在筹备一个户外青少年雕塑比赛的活动。现在经济危机,大家都不好过,看得出她们进行得很艰难,资金没法在计划内筹足,大家还是一步步向前,只是把时间推后了,但没有半点要放弃的意思。其中一个是个阿姨,二十年前曾组织了很多个来自不同国家的女性艺术家在一个公园里办雕塑展,大地与各种材料融合得特别赞(看照片时觉得的)。有次我们一起路过一排荒废的房屋,她说这里都荒废了十几年了,好好的房子不利用,住房问题却越来越严重,真是丑闻。她说她要把这些都拍照下来发出去。她说艺术就是给生活注入力量的。我不知道她们有什么雄心壮志,看得到的只是她们在艰难时世里为激发本地青少年创造力所作的努力。
所以,除了被欣赏、被沉溺、被思考、被利用,是不是艺术本身有着一种责任?而这种责任是很实在地扎根于艺术家自身,然后慢慢拓展的,而拓展的过程也是实实在在扎根于社会与人。这责任的动力则源自为了我们自己的生活与家园。似乎这是艺术更实在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