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苜蓿656 于 2022-11-17 14:56 编辑
互联网时代,我们的记忆度能停留多久?
还记得这条热搜吗?
#3岁女孩被父母喂到70斤当吃播赚钱#
点开视频,是一个肉乎乎的小女孩,用吹气般浑圆的胳膊,往嘴里塞着汉堡、面条、炸鸡等高热量食品。
3岁,70斤。这是什么概念?
飘搜了一下,根据官方数据,3岁女童平均体重是28斤左右。
也就是说,3岁的她,体重超标近2.5倍,这已绝对够拉响警戒铃。
本来还有很多人觉得女孩可能天生爱吃,父母只是引导不当。
但等了几天,热搜上了好几拨,期待的反转并没出现。
父母方苍白地解释“家里有三套房”“不靠孩子赚钱”;平台,一见事大就迅速封号,删除了所有视频。
“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日本小说家伊坂幸太郎这句话,不幸又一次兑现。
在影视剧中,更在日常生活里。
2018年10月19日,小女孩父母在平台发布了第一条视频。
穿着粉色连衣裙的她,跟着电视里的画面,拍着手上下摇摆。 当时标题是“两岁宝宝胖娃娃,天生喜感非常可爱”。
虽然身型圆润,还在健康范围内。
2019年8月11日,镜头里的她,体型已变成下面这个样子了——
标题也初具故事性:
宝宝实在太难带,天天缠着我们,二岁半50斤天天抱得我们痛死。
今年,标题更随着体重不断加码,有数据有噱头有故事有情绪,向爆款之路狂飙——
三岁60斤胖妹吃饭几秒,根本不用大人喂饭,是要超过100斤吗;
三岁66斤胖妹母亲节过得非常开心,吃了不少食物,马上突破100斤;
70斤三岁小胖妞爸爸带她吃饭,狂饮一瓶饮料半只鸡一碗粉,好厉害;
70斤三岁小胖妞今天就吃了六个包子,还不够塞牙缝,心情不好不敢说;
70斤千金刚买的衣服又小了,真的要买定制大码女装……
吃得多且高油高糖高脂,发面般催出来的体型,是父母口中的“胖子”,更是引以为荣的噱头——
70斤3岁坐坏小黑车,厂家还说100斤摔疼了;
非常好养活,不挑食,还是胖;
真的是要养猪……
视频里,女孩变形的腿显然难以支持体重,走路重心不稳摇摇晃晃,随时有可能跌倒。
甚至连正常走路都费劲,出来遛弯,令人心酸的像狗一样趴在地上。
三岁大的女孩已经有了粗浅的审美意识,她知道她和其他小女孩,似乎不太一样。
她惧怕出门,怕那些异样的眼光,怕背后指指点点地戳脊梁——
然而,这些难以负重的不堪,统统化成父母镜下的“传奇”,转变成飞速飙升的流量。
有网友给出饮食建议;
亦有人直指他们“拿女儿来消费”。 “溺爱”“太好养”“爸爸不赚钱”……再到事件闹大后,回应媒体的“她本来就是这么胖”,只是希望“展现女儿能自己吃饭的独立一面”。
若事实真如他们所言,那他们该如何解释这两条视频?
一段视频里,没有出现在画面里的父母对小女孩说:“舔一口一块钱”。
另一段视频中,小女孩央求“别弄了别弄了”,父母嘴上答应“啊,好,不弄了”,下一秒就把她身前的空盘子加满。
据小女孩母亲介绍,“胖闺女”出生时就有9斤3两,是“巨大儿”。
孕期没能控制好体重,孕后仍抱持“能吃是福”的传统育儿观念,也许是无知。
但在多人友善提醒的前提下,反而变本加厉乃至诱迫孩子吃食,还能用“溺爱”“无知”等亲情牌继续做挡箭牌吗?
很难想象,如果不是大家意识到事情的不对劲儿,并曝光发酵,长此以往放任下去,被用来“填鸭”的她未来究竟会怎样。
数据为王的流量时代,当分享变成讨好,讨好又发展为牟利,一个个靠着剧本演出“日常”的人,丢失了日常本身。
而那些牙牙学语的婴孩们,被当成为利益或虚荣驱使的工具,不自觉地投入到这场盛大而虚假的表演。
日复一日,看不到休止。
儿童吃播,绝非孤例。 最火时,黄晓明抱着她为电影宣传站台。
不同的是,小蛮家人欣喜她“小网红”身份同时,对此也有清醒认知。
她定期体检,体重稳定在中线。父母有意控制她的饮食,一日三餐营养配比均衡。
看着那个用吃解决所有烦恼的小蛮,大人们似乎也在某一瞬间重返梦幻的永无岛。
父母与互联网双向选择的“晒娃”中,萌与吃撞击到一起的火花,居然能如此璀璨耀眼。
儿童吃播的风口迅速开启,并形成完整产业链。
他们画风高度一致——
坐在餐桌前的宝宝,对着面前搭配好的美食吃得倍香,而这些食品总会同步出现在商品橱窗里。
良莠不齐的“参赛者”,缺乏有效监管的市场,变味,来得迅猛却又多少在人意料之中。
可其实——
“很多人觉得幼儿是没有意识的,但心理学认为人格的形成从6个月大就开始了。
父母觉得孩子不知道镜头是什么,不知道父母在拍他们,但孩子能在爸爸妈妈的眼睛里看到某种情绪,潜意识对孩子的影响更大。”
在波兹曼笔下,电视侵蚀了童年和成年的分界线;而网络现在正与电视一起,推动着孩子们更快更早地进入成人世界。
还记得一年半前亲妈踢踹三岁半童模女儿的画面吗?
还记得以“假笑表情包”火出圈的“假笑男孩”吗?
某次活动上,他在寒风中面对镜头,瑟瑟发抖地扯出标准式假笑,景点地标般沦为合影板。
一旦镜头偏离,他立马塌下嘴角,疲态尽显。
还有参加《爸爸去哪儿》后活跃于娱乐圈的阿拉蕾,曾被人曝出两张令人心疼的照片。
兼具童真与童工双重属性的孩子,那么小就尝遍了社畜的心酸。
他们在镜头前满足着成人对他们的期待,能吃/萌/滑稽/可爱等人设加身,是属性单一的工具人。
而父母对他们的赞赏与引导,更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让他们主动去迎合那个可能并不属于他们的“虚假自我”。
当他们陷入连成人都很难挣脱开的“双重自我”的掌声陷阱。
被观赏与消费的表演欲望驱动,成就他们的,或许也终会将他们毁灭。
记得看影碟机的年代,飘常会被荧幕上一个鬼马大男孩逗笑,那是还不懂事的飘对喜剧最初的印象之一。
很多年后,飘再看到他,却变成了下面这样—— 他叫麦考利·卡尔金,10岁就因为《小鬼当家》成为当代最富有的超级童星。
和世界巨星迈克尔·杰克逊成为忘年交,出演过他的MV。
在镜头前给观众带来欢乐的他,笑容下却埋着难言的苦涩。
成为家里的“顶梁柱”,被父母当成赚钱机器,父亲甚至会用暴力威胁他去拍戏。
15岁那年,整日因金钱分配问题争执不休的父母,分道扬镳。
法庭上,他们又为争夺对子女的监护权,特别是麦考利及其兄弟基兰(也是一名童星)名下的千百万美元,展开旷日持久的战争。
再也忍受不下去的麦考利宣布退出娱乐圈,后来他说:
“说实话,我感到十分厌倦。我在6年里拍了14部电影。
我需要的是其他东西。
息影8年是我一生中作出的最棒决定之一。”
下蛋的金鸡失去了价值,父亲随即断绝了父子关系,本就在叛逆青春期的麦考利开始放纵自我,一蹶不振。
《小鬼当家》里,调皮的小鬼最终会回归父母温暖的怀抱; 现实生活中,他却毁于父母的贪婪。
而这幕墙上,还有更让人不适的内容——
她叫伊娃·爱洛尼斯科,这些裸照的拍摄者不是别人,正是她的亲生母亲。
2011年,46岁的伊娃把她的经历搬上大银幕,由于佩尔饰演《我是小公主》里她的生母。
第一次拍照,母亲让10岁的她换上巴洛克风格的Lolita装,拿着鬼娃娃和花圈,一一指点摆拍动作。
“不要微笑”“假装看到了地狱”“好像在奉献”……懵懵懂懂的女孩,自此被架上以艺术为名的祭坛。
母亲深谙精神控制之道。
学校大庭广众下为她换衣服,让她不要介意同学愚蠢的嘲笑,夸她是“全世界最漂亮的女孩”。
第二次拍照,主动取悦母亲凹姿态的女孩,被比作了秀兰·邓波儿。
无知中裹挟着死亡与欲望的天真,对某些人而言,便是最魅惑的放荡。
借展示女儿的肉体,于佩尔在艺术圈有了“情色教母”之名,这把她推向更广的深渊,直至毫无底线。
让她坐在陌生男人身上,摸胸并亲吻;
再到蛮横扒掉女儿的衣服; 让她跨坐在男人身上,艺术摄影沦为彻底的色情买卖。 那个电影一开始在街边跳房子玩布娃娃的女孩,再也回不去了。
此后余生,她只能不停地奔跑,竭力逃开母亲无处不在的镜头。
或许,有人会说这是艺术的夸张。
事实上,现实远比电影惨烈。伊娃身为“色情宝贝”的生涯,始于四岁。
“母亲在我四岁时开始拍我。
我一丝不挂,两腿张开,背景墙上有颗咬了一半的苹果。
当时太小,我完全忘记拍过这样的照片,约莫过了15年才想起。”
飘一直没有说3岁吃播小女孩的名字,她在网络上叫佩琪,和小猪佩琦同音。
这让飘想到了宫崎骏的名片《千与千寻》。
千寻的爸爸妈妈在大快朵颐后变成了猪,降格为“吃太多会被杀掉哦”的表情包。
而宫崎骏曾说过:
那些成为家长附属品的孩子,那些被迫用身心健康来换取金钱抑或掌声的孩子,那些过早“长大成人”的孩子……
他们的童年,就这样被杀来吃掉了。
来源: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