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4129|回复: 0

[人物] 毕生为教育 风范后人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1-20 15:41: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毕生为教育风范后人师
——记彭史饶为办学育人奋斗的一生
叶左杰  彭晋浓
48a1371967f181ee07140b38da3a218.jpg
陆河县水唇镇护径枫林村的园墩山顶上,有一座矗立着碑记的坟墓,那就是曾任陆丰县立中学(龙山中学)校长,创办陆丰县立第二中学校、吉云中学并任第一任校长一彭史饶之墓。墓碑上镌刻着:“毕生献身于教育事业”九个字。站在墓前,缅怀彭史饶校长生平,不禁令人肃然起敬。
彭史饶,号元宇,一九零三年农历正月初一日,诞生于陆丰县吉康都仑硁枫林村。幼年读私塾,后就读陆丰县城龙山高等小学堂,一九二三年考取中山大学文学系。毕业后,于一九三零年回到陆丰,任教于陆丰县立中学,翌年任校长。嗣后,于一九三四年和一九四零年,先后创办陆二中学和吉云中学。他为发展教育事业,倾注毕生精力,鞠躬尽瘁。
1452ecc2a07b604196d9307b5409b3f.jpg
创办陆二中学
一九二八年大革命失败后,陆丰地方反动势力,拼凑派系集团,形成黄华派、黄鹄派,他们上有靠山,下有地方实力派,明争暗斗,左右当时国民党陆丰县党部、县政权。一九三一年,彭史饶任陆一中校长时,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不参加任何党派,也反对地方派系斗争,因此,为两派所不容,一九三二秋受排挤离开陆一中学回到家乡。那时陆丰只有一个初级中学一陆一中,西北地区农家子弟要读中学,只有跋涉百余里之遥的路程到县城,很多因经济负担无力就读。彭史饶鉴于这一情况,为振兴家乡,为青年学子求学无门的忧心焦虑之余,于一九三三年便不辞辛劳,奔走西北地区,与各姓族知名人士进行磋商在河田创办中学,一九三四年春,进行正式筹建。
正如彭史饶在第一届毕业班同学录序言中所写的:“本校自民国二十三年春,由我河田各姓父老大会推余主筹备事,筚路蓝缕,筹备数月,是年暑假始稍就绪,乃招生开办。余又为大会推选任校长”。“戮力忧劳,终成臧事,不负地方诸父老之期望。”
b23087ad0e05271605cf0df27770e99.jpg
在当时社会群众生活困苦的状况下,白手起家办起一座中学,并非易事。要解决校舍、经费、师资等一系列问题,彭史饶为此日夜操劳,废寝忘餐,解决面临的困难。一是校舍,与河田小学协商,先借两间教室。教工、学生宿舍,除在河田小学挤一点地方外,还安排住在商贤祠及租赁私人住房。二是经费问题,除向各地公尝会产捐献、向社会各界发动赞助外,主要靠征收经河田水上运输进出货物的捐税(称河流捐)及收学生学费等解决。三是师资问题,为保证教学质量,彭史饶亲到梅县、五华、揭阳等地,通过了解和别人推荐,聘请了一批有学问、有教学能力的教师,如梅县的袁卓明、钟时光、邓蓑瞻,揭阳的刘汉荣(刘向东),五云的彭以枢,广西的高义之等。以上均是大学毕业生,有的留学生。还有五华温瑞平、仑径彭淑平两位前清秀才。
4da126fb947bb76cdfdbc32fd7f9563.jpg
一九三四年招生时,录取初中一年级一班,师范一班,共一百一十多人。次年秋,两个班合并为一个初二班。艰苦创业两年之后,一九三六年向县申请,经批准立案,并下拨经费。
一九三七年秋,首届学生毕业,共有四十九人。有三十五人参加广东省汕头地区会考(在汕头聿怀中学举行)获得好成绩,受到省教育系统的表彰奖励。
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九四零年国民党反动派不断加强其反动统治,派骨干到地方主要部门任职。陆丰毫不例外。无参加任何党派,刚正不阿,嫉恶如仇的彭史饶,此时再次受到排挤。是年秋,县政府没有任何调动任免手续,突然派彭以珍接任校长(并任国民党河田区分部书记)。彭史饶第二次被迫离开学校回到故乡。
微信图片_20221120113511.jpg
创办吉云中学
彭史饶的故乡仑径的径头、枫林和五云一带,解放前读书人多,人才荟萃,在军政、文化、教育界有不少知名人士。彭史饶回到故乡后,始终不渝地为振兴家乡,为青年学子求学操劳,就地办中学的倡议,立即得到当地和五云的广大群众的热烈响应与支持。经暑假期间两个多月的日夜奔波商讨,最后选择仑径与五云交接地径下办中学,附设小学,取吉康都的“吉”字,五云的“云”字,定名为“陆丰县吉云中学”。推举彭史饶为第一任校长。
dffd58ab771a51219b8fcd0cf04728d.jpg
以径下小学原校舍为基础,稍作修葺后,因陋就简,于一九四零年八月开始招生,录取初中一年级一班四十多人,学生来自仑径、水唇、五云、上砂、下砂。
那时,正值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国无宁日,民不聊生,在一个地区办中学,困难之大可想而知。办学经费来源是个大问题。向本地区公尝会产分摊负担和向社会各界人士捐献是有限的,靠征收径下的河流捐,而货物进出不多,所收之款,仍不足以维持。因此,学校经费极为困难,老师只能领到极微薄的报酬,每月发三斗米(每斗米十三市斤)和很少的零用钱,生活非常艰苦,有两位老师因家庭负担较重无法维持而无奈离开学校。
d1f33af76c39020fd9b65f049b47203.jpg
当时任教的有袁卓明、彭以枢、蔡纪陆(后任河婆中学校长)、彭佩群(为群,后历任五云、龙山、水东、河田等中学校长、副校长)、彭绍纲、曾广奇等。他们都是有学问,热爱教育事业,在学校极端困难条件下坚持任教的老师。一九四零年至一九四四年是抗日战争中后期,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非常时期,也是群众生活最困难的年代。
一九四三年(癸未年)陆丰全县爆发了历史上从未有的大饥荒,全县饿死十三万多人。彭史饶就在这样的形势和困境下,坚韧不拔,克服各种困难,以身作则,充分发挥老师的积极性,把学校办下去。从一个班到三个班,不断发展。
c486fcc0fd216c983ee44b6ca4e6734.jpg
呕心沥血鞠躬尽瘁
彭史饶为创办两所中学,苦心孤诣,任劳任怨,表现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
彭史饶为办学校维护学校利益,从不畏权势,不徇私情。如陆二中学征收河流捐问题,当时河田商会长彭秀川,为其商会和河田小学的利益,制造舆论,多方阻挠,彭史饶无私无畏,率学生五十多人,到商会“兴师问罪”,结果彭秀川不敢再干预。吉云中学征收河流捐,也同样遇到很大阻力,史饶据理力争,几经反复才获得解决。
彭史饶治学严谨,身体力行,在两所中学刚开办之时,住宿、教学条件差,生活待遇低,他与老师一样刻苦,共度难关。严格要求学生刻苦学习,尊敬师长,讲究礼貌,不留长发,禁止抽烟,穿着整洁,生活俭朴。陆二中开学时,学生宿舍分散,他不论刮风下雨,经常到学生住宿地检查督促,关心学生学习和生活。
彭史饶襟怀广阔,乐于助人的优秀品格,受到校内外人士尊敬与爱戴。他收入不高,生活还有困难,但发现老师、学生有困难和校外亲友来求助时,他毫不吝啬尽力资助。校外群众要求协助调解纠纷时,他也不遗余力,在吉云中学时,有一次河婆良田来人请他与彭瑞亚去调处一宗争端他抱病前往途中发生吐血他仍坚持把事情处理好回校,良田的事主深受感动。
一九四四年秋,正值吉云中学走上轨道向前发展之际,彭史饶终因长期积劳成疾,肺结核病严重发作,吐血不止,无法坚持工作,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离开学校回到家乡。重病卧床一年多,虽经家人悉心护理和亲友的关心帮助,终因药石罔效,于一九四六年农历二月十六日,在创业有成、事业盛年之时,抱撼与世长辞,时年仅四十三岁。噩耗传外,学校师生及广大群众,无不悲痛悼念,痛失一个为教育事业奋斗一生的一代楷模,为家乡培育英才的良师。
91634735d0c2cf05778176480d29c24.jpg
人的生命有限。一个人的寿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彭史饶以有限的生命,历尽艰辛,义无反顾,一生一心一意献给最壮丽的事业一一发展教育,培养人才,为千秋万世所景仰。
昔日众多的莘莘学子,遍布海内外,不少成为名人、名家,今天,正为祖国建设,为早日实现和平统一祖国作贡献。这足以告慰彭史饶校长于九泉之下。
愿业绩永存,英名永在。
4a13f90d4cbc9d028d1548b924f0d94.jpg mmexport1669113950994.jpg

楼主热帖
[三唯论点] 东溪口之战的英勇背影 ——记海丰可塘卓氏一
[三唯论点] 向阳而生,逐梦前行
[三唯论点] 革命征途上的璀璨星辰 ——记坚强的革命战士
[三唯论点] 做一名合格的红色宣传员
[三唯论点] 笑看风云,静赏花开
[三唯论点] 立冬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