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坑上屋地景始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由东坑上屋村先祖彭简宜从苏州府引入,是客家山乡气息浓郁的民间艺术,至今已有二百五十多年的历史,于2007年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东坑上屋地景以戏曲人物、传奇故事为题材,编成一个个艺术节目,如《八仙八骑》《金山战鼓》《西游记》《天仙配》《八星拱照》等。
近年来,陆河县东坑镇坚持民俗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同向而行,以党建引领“东坑上屋地景”的传承与发展,结合“我的家乡我建设”活动,打通“三条路径”、紧盯“三项措施”、形成“三个机制”,以“三次方”模式盘活非遗资源,让非遗文化大放光彩,助力乡村振兴。
打通“三条路径”
传承弘扬“地景”文化
东坑镇打通强村公司“助村强”、文化阵地“添活力”、守正创新“融出彩”三条路径,传承弘扬“地景”文化。
该镇强村公司“助村强”。由新东村党总支部牵头上屋自然村村民代表、地景传承人为核心,选优配强专业职业经理团队推动成立“强村公司”,积极探索“党建+村企”发展模式,坚持“传统+商业”两手抓,聚力打造一支有文化、懂农村、善经营的管理团队,助力地景实现从“自然传承”向“党建领航”提升。同时,文化阵地“添活力”。由镇党委主推建设集地景文化展览室、地景大舞台、八仙骑八兽等雕像网红打卡点的上屋地景文化展示中心,以群众喜闻乐见方式糅合“非遗+互动”,推动实现展示中心向“网红文化打卡点”“非遗服装体验店”转变,助力地景实现从“节日演出”向“全民参与”提升。此外,守正创新“融出彩”。镇党委、村党组织在推动“地景”继承、保留的同时,不断注入“青春元素”“时代元素”“潮趣元素”,改变传统“非遗”地景既定表演形式,在游行中增加特定角色动作表演、互动、舞蹈等表演形式,赋予其新的精神和艺术内涵,如七仙女舞蹈、福禄寿互动、八仙快闪等,助力地景实现从“传统艺术”向“时代风华”提升。
打好“三张牌”
以“地景”为载体促发展
东坑镇着眼打好“宣传、活动、人才”三张牌,充分释放党建效能。
该镇打好“宣传牌”营造氛围。坚持“党建+文化”主基调,线上线下齐抓“地景”宣传,在线上,持续在“美丽东坑”“新东村志愿者”等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号等媒介发布相关宣传文稿和视频;在线下,号召“地景”传承人、强村公司成员积极踊跃参加“我为群众办实事”等志愿活动,在开展各类志愿活动时融入“地景”元素,在“亮诺践诺”中实现“宣传普及”的潜移默化。
同时,打好“活动牌”展现风采。以“非遗”为媒,聚焦“文体搭台引线,非遗家喻户晓”思路,凭借丰富多彩、持续不断的旅游文体活动,打响做亮“地景”品牌,助力地景和文旅融合发展高歌前行。如2023年参加陆河县“非遗贺新岁吉康进万家”非遗文化巡游活动、陆河县东坑镇首届美丽乡村篮球联赛活动、陆河县乡村足球赛开幕式、去年9月受邀参加揭阳市巡游活动等。此外,打好“人才牌”激发活力。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坚持扩大“东坑上屋地景”的参与群体、覆盖范围,挖掘和培训有兴趣的“地景骨干”,建好人才“储备库”,在发展党员时重点聚焦关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壮大“地景”影响力的人才队伍,切实推动“党建”“文化”深度融合,刻下“红色烙印”。
形成“三项机制”
让“地景”变富民兴村文化
东坑镇党委、新东村党总支部充分做足“机制”文章,通过商业点单、传承发展、筑巢引凤等机制创新以及扎实的工作落地,实现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齐头并进,让传统民俗文化变成富民兴村文化。
该镇实施商业点单机制。在镇村两级党组织和强村公司推动下,探索“东坑上屋地景”的“接单”“剧本杀”等模式,即根据对方场景需求的不同设置多样化的演出套餐供需求方进行选择,如活动开幕式、店铺开业庆典、祠堂拜祖等,量身打造设置编排对应的演员方阵和情景剧,推动实现演出项目化、商业化,在进一步弘扬“非遗”文化、扩大影响力的同时,助推村集体经济增长,将精神财富转化为生产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料丰收”。同时,完善传承发展机制。“精准引凤”邀请“地景”第十三代传承人彭细强在“东坑上屋地景”起源地上屋祠堂里现场讲解“地景”文化,以“传帮带”赋能“地景”传承。积极组织开展“传承非遗文化,感受地景魅力”七彩暑期公益辅导班,让青少年们在体验和学习中感受到“地景”文化的魅力,为“地景”传承注入新鲜活力。此外,共建“筑巢引凤”机制。坚持“我的家乡我建设”,实现“镇村发扬文化建设家乡”“乡贤认可返乡建设”的“双向奔赴”,在多措并举传承发展“地景”文化的同时,增强乡贤对建设家乡的认同感、责任感、自豪感,集聚广泛力量关注地景、支持地景、弘扬地景,形成一同传承非遗文化、建设美丽东坑的强大合力。
来源:汕尾日报
记者:彭伟栋
通讯员:曾文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