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我市地方戏曲的有益探索——西秦戏走进课堂
如何振兴汕尾三大稀有剧种,发展汕尾文化事业呢?各方面都提出过改革方案,各有成效。最有成效的,应该是让戏曲进入学校,进入课堂。近日,在某校学术报告厅开展了《汕尾民间艺术——汕尾三大稀有剧种进课堂研究》之西秦戏进课堂研讨活动,海丰西秦剧团著名青年演员余泽锋老师给同学们讲课。余泽锋老师给同学们介绍西秦戏的知识声情并茂、通俗易懂,并在课堂上和同学们进行了热情的互动,同学们对传统戏曲文化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认真倾听、学习,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汕尾三大稀有剧种(白字戏、西秦戏、正字戏)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大力传承和发展。学校应该成为重要阵地,在做好学生素质教育的同时,应该为地方的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做贡献,真正做到:建设依靠教育,教育为建设服务。比如,某校为了传承和发展我们的艺术瑰宝,其音乐组走进剧团,下乡采风,挖掘整理古老的文化遗产,不断丰富校本研究资料;并充分利用该音乐组资源分班级开展课堂实验活动,通过实践研究成功申报汕尾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汕尾民间艺术——汕尾三大稀有剧种进课堂研究》,该课题已通过中期验收,已取得了预期的实验效果。
让西秦戏走进课堂,可以说,这是振兴我市地方戏曲的有益探索。
所有的戏曲都将会失去观众,进而失去市场。最后只剩下传承! ╰★飞翔★ 发表于 2016-7-21 16:10
所有的戏曲都将会失去观众,进而失去市场。最后只剩下传承!
好悲催啊{:4_139:} {:5_172:}{:5_142:} 松树下 发表于 2016-7-21 16:15
好悲催啊
文化遗产,很多不能依靠市场去生存,需要政府抢救{:4_139:} 让西秦戏走进课堂,可以说,这是振兴我市地方戏曲的有益探索。 {:5_142:} 松树下 发表于 2016-7-21 17:53
让西秦戏走进课堂,可以说,这是振兴我市地方戏曲的有益探索。
这样的探索应该多搞 我认识一个老教师,他教历史的,他说过,如果汕尾市教育局统一一个文件,要求所有语文数学英语课时压缩为40分钟,体育音乐美术压缩为25分钟,历史地理政治压缩为30分钟,物理化学生物压缩为35分钟,然后课间休息时间压缩为5分钟,取消课间操,上午六节课,下午五节课,周一第一节课为班会课,周五最后一节课为大扫除,那么,由于上课更多,学生的学习也会更加充分些。
我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
一节原本45分钟的课拆成两节30分钟的课,一个是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时间,另一个是老师也增加了节数,所以也应该增加课时补,那么,老师们会更加有激情来上课,这样子久了,去外面进行有偿补课的老师也会越来越少了,岂不是一桩一举多得的好事?! 本帖最后由 点点愁 于 2016-7-22 18:10 编辑
松树下 发表于 2016-7-21 17:53
让西秦戏走进课堂,可以说,这是振兴我市地方戏曲的有益探索。
应该从两手进行改革:政府加大投入,企业支持,然后戏曲要面对观众,进入市场,提高经济效益,以戏养戏 松树下 发表于 2016-7-21 17:53
让西秦戏走进课堂,可以说,这是振兴我市地方戏曲的有益探索。
对。给力{:4_102:} 松树下 发表于 2016-7-21 17:52
文化遗产,很多不能依靠市场去生存,需要政府抢救
不仅仅依靠市场去调节。文化的东西,有一些不是商品,无法出售的 点点愁 发表于 2016-7-22 18:09
应该从两手进行改革:政府加大投入,企业支持,然后戏曲要面对观众,进入市场,提高经济效益,以戏养戏
也许用这两手,可以挽救濒临危险的地方文化 这是有益的探索。支持 悟真 发表于 2016-7-23 17:06
也许用这两手,可以挽救濒临危险的地方文化
对。概括的好{:4_102:} 悟真 发表于 2016-7-23 17:05
不仅仅依靠市场去调节。文化的东西,有一些不是商品,无法出售的
非物质遗产是无法用市场经济去衡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