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丰资信 发表于 2022-5-30 16:03:48

文化元素扑面来——陆丰市碣石镇水朝社区泊厝池泊氏“将军第”掠影

在陆丰市碣石镇,水朝社区泊厝池泊承升“将军第”遐迩闻名,它是碣石的地标,是碣石历史文化的标杆之一,也是陆丰乃至广东的宝贵文化遗产。  走近这个地标,许多独特的文化精神元素扑面而来。  建筑中的人文观照  泊氏“将军第” (“源远堂”)给人的第一个感觉,就是规模大气、厚重庄严。它建于咸丰九年(1859年),历经近160年还保留着原貌。正门体现出“一门八肚(块)七横框”,全是用厚重的石块砌成。其中“八肚”均为正方形石块;七横框为长方形,置于“八肚”之上,各自都雕刻着不同内容和含义的图案。门上左右两边挂着一对灯笼,分别写着“泊”字和“提督军门”的字样,显示出府邸与祠堂的姓氏、主人的身份地位。正门门沿分两级台阶,比大多数祠堂宽阔;正门门槛也比大多数祠堂高,有33厘米。正门上灰蓝色的檐瓦与两边的墙壁,透着岁月的沧桑与历史的凝重。  “将军第” (“源远堂”)总面积有2400平方米,其中长60米,宽40米。结构四平八稳,继承了中原的宗族府第式的建筑风格,以正门正厅为中轴线,左右两边对称建构,前低后高,布局严谨。整个呈现出“七包三”“九厅十八井(房)”的格局,即正座三厅四房,两侧偏座(厢房)各二厅四房,再加上前厅、正厅和正门内两边的两个官房等。两边的厢房,上下巷道一样,均为长12.3米,宽2.8米。据泊氏后人泊侯称,这座“将军府”的设计图纸是朝廷给的,建设时按这一图纸严格执行。前年广东省民俗专家来此考证时,称结体、尺寸最合清代大官僚府邸的建设标准,可以容纳一个大家庭上百人的居住。  同时,“将军第” (“源远堂” )以纵向为主,横向为次,厅堂与厢房配套,主体与附房分离。厢房供家人居住。正座后厅走廊处两边各开一个长194厘米、宽44厘米的拱形小门,只可一人通过,小门将两边的厢房和前面的正厅等连为一体。正厅与后厅左右各建一堵墙,墙又各辟出一个门和两个窗,通风透彻、采光明亮。祠堂左右两厢之外,又对称建有两排雨房(小房),专门供家丁、仆人和厨工等居住。而在左边厢房与雨房之间,又辟有一道小门,可让主人与家丁、仆人完全接触;小门可用木栏开闭,设计活动的木质机关控制。这种格局,充分体现出“先后有序、主次有别”而又“和谐相处、均衡相辅”的栖居文化。  令人不解的还有,“将军第” (“源远堂” )正门坐北朝南,而在“将军府”“源远堂”前左侧雨房处又开了一个向西的门,此门外长2.04米,外宽11.1米,由此门进入可以直通整个“将军府”,其作用与正门相同。这种设计也是多数祠堂所没有的。另一个是,与多数祠堂排水口处暗处“行暗水”不同,这里的排水口明显,且置于正厅天井的中轴线旁,用花窗盖住,积水可从这里流向正门石板下的出水口,明显地排出,走的是“阳水”。  建筑中的这些独特的设计,体现出泊氏的文化理念,无声地告诉世人:讲究的是中庸与怀远,和谐与安平。  根脉意识的映射  泊氏“将军第”虽是一处府邸,但他们也将其当做一座祠堂,泊氏将这两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他们明显地进行区分:正厅是用来感恩先祖祭祀先祖的场所,后厅是用来敬拜神明的地方;而正门两侧的官房却是用来接待、会客的。  在正厅的拜亭两边,有一副对联:“一品荣封褒四世,半生事业播千秋。”  据泊氏后人泊侯称,泊承升70岁大寿时,清末名将忠臣、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左宗棠欣然命笔,写了对联赠给泊承升。左宗棠在上联中祝贺泊承升恩升一品,这等荣耀足以让其后人四代受禄了,在下联又称赞泊承升几十年恪尽职守,建功立业,可以名留青史了。左宗棠的这副对联,算是一份大礼了。只可惜真迹已毁,荡然无存。目前看到的是现在人写的,但联句是左宗棠的。在后厅,我们看到一个完整的、古色古香的神龛,油漆褪色,构造简单,只有在龛下横木上刻有楚尾线,古朴简练。泊氏后人泊书昌介绍,这是明末的产物。这间房子早就建成,而后有了前厅并左右两厢时,它才变成了后厅,专为拜神祈福。笔者看到右边的石门柱一面是破损不规则的。泊书昌介绍,这是在1927年时被放火焚烧后受损的,现在保留了当时的痕迹。  如今,泊氏还保留着一个饮马石。它长为96厘米,宽为50厘米,高70厘米,上宽下窄呈倒梯字形状,石面挖出一个50厘米长、30厘米宽、30厘米高的长方形水槽,专供泊承升的战马饮水。而其他的文物如泊承升所戴的铜帽、铁帽,所佩带的刀剑、官服等,全部在1927年第一次国内战争中被火烧殆尽。但这个饮马石依然能令人读出那“铁马金戈”的故事和已经远去的历史,依然能映射出由此所寄寓的根脉意识。  汕尾日报记者   黄俊杰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文化元素扑面来——陆丰市碣石镇水朝社区泊厝池泊氏“将军第”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