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几万教师,居然没有产生多少个教育家,岂非咄咄怪事
本帖最后由 心无挂碍 于 2022-11-28 10:47 编辑很羡慕民国时代,这是一个最黑暗的时代,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当时只有几十万教师,产生的教育家如天上的繁星:康有为、梁启超、蔡元培、王国维、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陶行知、钱穆、陈寅恪、熊庆来、梅贻琦、杨贤江……而现在呢?一千多万的教师队伍,却没有多少个教育家,于漪?丁有宽?魏书生?算是哪一门的教育家呢?原因何在?
多少轮的“新课改”,多少版的“新课标”,常给人一种故弄玄虚、玩弄新概念的感觉,一些“假、大、空”的概念越来越让老师倍感云雾缭绕、摸门不着!
七八十年代,《大纲》简单明了地告诉老师“教知识、培能力、给方法、贯思想”。九十年代后“泊来”一个新鲜却无新意的、涵盖“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如今又摇身一变,改为“高、大、上”的“学习任务群”!过去的“教书育人”,现在叫“立德树人”;过去的“继承发展”,现在叫““守正创新”;过去的“培养习惯”现在叫“养正教育”;过去的“因材施教”,现在叫“分层教学”;过去的“拓展阅读”,现在叫“以文带文”;过去的“以学生为主体”现在叫“生本教育”;过去的“兵教兵”现在叫“学习共同体”......如此让人眼花缭乱的新概念,简直是不一而足,不胜枚举。
过去的教材都是按语文学科知识系统编排的,现在专家的一边把它改为“按生活内容、分主题编排”,力求打破线型教学。一边又在倡导以知识系统为纲的“大单元整合”,这是不是自相矛盾、自我否定?
挖空心思造些“新词”,最终还得花钱雇一帮专家去解释,再不停让老师和孩子去试错,既给大家找罪受,又劳民伤财!老师和孩子似乎成了一群配合“表演”的“托儿”!
分数定乾坤的高考录取制度不改,基础教育评价制度咋改?当下,身处劣势的学校和老师面对严峻的安全风险,有谁还敢开门办学、创设学习情境,促进教育与实践的结合?学生大多在学校里寄宿,每天有那么多的书面作业,哪有时间去整本书阅读?哪有时间去跨学科学习?哪有那么多时间去网上搜集资料、去社区体验生活,又何谈学习活动的落实?
一线教师真诚希望我们的《课标》能变得通俗、可实现、可操作一点,真诚希望我们的教育能安静、扎实一点!能让教者自由呼吸,让教育行稳致远!
因为那个时代是弱肉强食,是天才的天堂,平庸者的地狱。
而现在是普通者的盛世! 本帖最后由 缘来缘去 于 2022-11-22 09:57 编辑
让人眼花缭乱的新概念,最终还得花钱雇一帮专家去解释,再不停让老师和孩子去试错,既给大家找罪受,又劳民伤财!老师和孩子似乎成了一群配合“表演”的“托儿”!"家"从何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