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职称真的那么难?
本帖最后由 珊瑚 于 2016-1-15 09:26 编辑职称是绝大多数教师职业发展的目标,同时也与工资、待遇等息息相关,目的在于激励老师提高业务水平,鼓励优秀教师。那么按理说,教学水平和学生成绩是最能体现教师业务水平的,越优秀、教学水平越高、越受学生们欢迎的老师就越该得到职称评定的机会。可是,有不少老师虽然学生非常喜欢,讲课棒棒的,但是因为各种原因,在评职称的道路上就是不顺利。现实中,还有多少高校乃至中小学教师等不来这份迟到的证书呢?职称评定有多难? 无论是在高校,还是在中小学,评职称难,都是老师的心头之痛。小编就以中小学教师为例,把这个问题再絮叨絮叨。 向老师的问卷调查显示,有33%的教师认为职称评聘手续太繁琐;86%的教师认为过程容易产生猫腻;72%的教师认为职称评定标准不合理;还有84%的教师呼吁加强评定过程中的监督、审议和多方意见收集。还有学校领导反映,每次评职称就明显感到教师队伍不再团结,对老师而言评职称可谓“评一次伤一次”。那么为什么职称评定这么难? 僧多粥少论资排辈。过去相当长的时间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职称是按照岗位设置,以名额指标来评职称。由于名额少,一些学校采取职称评定的评、定分开政策,虽然有一些老师条件符合了,但是还要等名额。一线教师想要评职称就更难了,需要论资排辈,退休一个补一个。 某些地区的特殊政策让等待的希望更加渺茫。一所小学校长就为“退多补少”的政策烦心:“假如我们学校小学高级职称的比例是70%,但规定要求比例是50%,超过了就不分指标了。有一段时间我们学校连续5年都没有指标。” 一所中学校长认为“这种职称评定制度,不单单伤害某个老师,而且对整个教师队伍都有冲击。” 教学水平拼不过注水论文。过去职称评定的考核标准对全身心投入于一线教学的老师而言实在不大亲切。因为评价标准过分强调教师的科研成果、论文数量、课题数量和学历。而实际上,大部分一线教师身上压着沉重的教学重担,再要求他们抽出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做学术研究,发表论文,显然不近人情。 业内人士透露,“不少老师为了找人代写论文,花钱买版面发表,甚至形成产业链。“有些地方,评一篇论文50块钱,一个县交一千篇就是五万块钱。每个交了论文的都发个证书,过去一些教育协会,很多都有这问题,使论文没含金量。”——其实优秀的中小学教师能成为教学实践的专家,肯定会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但并不一定都要以论文的形式表达出来。评职催生的“著作等身”或许是学术腐败的一种优雅说法,并不能证明教师具有相当的科研水平,更无法证明教师在课堂上的实际教学能力。 行政因素干预评定。某中学校长认为过去教师职称评定,行政分量太重。从名额分配,到哪些人选送材料,都是行政力量主导。在评委会上,哪些人优先保证,甚至哪些人过,都有行政因素,这容易导致职称评定成为一种拉关系、走后门的温床。“表面看上去是材料评选,是集体研究决定,事实上还是行政干预因素,有领导打招呼,还有增补指标。这些最后评上的人,从推上去,到评审出来,都有人暗中保驾护航。” 评上职称反生倦怠。过去,在中小学教师中,高级职称是大多数教师能奋斗到的最高职称,一般中学教师大概在35到40岁之间能够拿到“中学高级教师”职称。这个年龄段的教师本该是业务水平成熟、担任教育教学任务的中坚力量,但部分教师在评上职称之后工作积极性反而下降,职业倦怠凸显:不愿参加优质课评比、论文评比、开展课题研究等工作;有的甚至不愿担任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等工作。
2015中小学教师职称做了哪些改革?2015年2月教育部发布2015年工作要点,其中指出,要全面推开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8月在李克强总理主持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决定全面推行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为基础教育发展提供人才支撑。9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共同召开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工作部署电视电话会,亮出改革时间表:12月底前各省改革实施方案报两部审批;2016年完成人员过渡和首次评审;经过2年左右努力,实现常态化评审,新制度完全入轨。 新的职称制度,将中学和小学两个教师职务(职称)系列合一,改变职务(职称)评聘过分强调论文、学历的倾向,注重师德表现和教育教学工作实绩,同时,将职务(职称)评价与岗位聘用制度有效衔接。新制度带来的改变让为评职称心痛的老师们有了新盼头。 “孩子王”也能评教授。职称改革政策将分设的中学、小学教师职称(职务)系列统一为初、中、高级。最高职务等级设置到正高级,使他们拥有和教授、研究员同样的职业发展空间。 原来独立的中学教师职务系列与小学教师职务系列统一并入新设置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系列,小学、中学老师的职业发展通道也一下子打通了,小学老师也能评教授级了,老师们的努力更能得到肯定了。 师德、实绩受重视。修订评价标准,注重师德、实绩和实践经历,改变过分强调论文、学历倾向,并对农村和边远地区教师倾斜。 淡化论文、学历色彩,将会给乡村老师更多的发展机会,对于师德、实绩的重视,也更利于乡村教师,同时也有利于那些常年工作在教育教学一线,注重教学实操的老师。 评聘结合 落实待遇。坚持职称评审与岗位聘用相结合,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解决评聘脱离引起的聘岗、兑现待遇的矛盾。 改革前,我们一直有两种评聘制度,一种是评审与岗位相结合,只要评审通过就能兑现相关待遇;另外一种则是评聘分离,老师即使评上职称,如果单位没有空岗或不聘任,就无法兑现工资待遇。第二种情况让不少老师很伤心,材料准备了那么多,努力做了那么多,如果最后无法兑现,又有何意义呢? 同行评审 行政干预见分量。建立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评价机制,并公示结果、接受监督。 此前职称评聘制度,被人诟病的一个环节就是,评聘权主要掌握在教育行政部门手里,从考核、名额分配到评审,行政部门的权力过大。而改革后,让同行进行评审,评审的专业性、行业性、透明度等,都会得到改善。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指出,同行评价要取消与行政部门的关系,这样,我们的评聘才能更加公平、公开。 关于职称改革,这些希望你有吗? 有人做过一项近3万人参与的调查,其中88%的教师认为当前的职称评聘不能反映出教师的真实水平。不少老师对职称改革的期待,总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老师们来看看,这些是否同样是你的希望? 增加高级职称的指标和名额。我国1270万中小学教师,不少校长、老师反映,高级职称名额少、门槛高,让老师们望尘莫及。“高级中级职称名额早已满额,后来者不知要等到何时,职称越高年纪越大,工作量越少,影响年轻人的积极性。”陈秀兰老师说道。 归根结底老师们最希望增加职称名额和指标,让符合一定标准的教师都能够在职称上有所收获,这样也会改善论资排辈、年轻人评不上职称的现状,教育氛围会更好。 期盼评聘标准和过程更加科学与公平。少看证书、少数论文,多关注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是众多教师对职称改革的期盼。老师们表示,改革后的职称评定可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变成拼科研、拼论文、拼关系、拼资历。拥有学生的老师才称得上是好老师,一定要想办法让那些不擅长或者没时间搞科研,但一心投身教育、特别受学生欢迎的教学能手得到奖励。 如果教得好就能干上去,谁不愿意多花心思在学生身上呢? 缩小职称工资差距工资多与工作实绩挂钩。一位中学教师说,初级教师一般都是年轻教师,高级教师大多是退出一线的老教师,而学校最累的工作都让初级和中级教师做。 所以老师们认为很有必要改变这种同工不同酬的现象,让工资分配更合理更公平。老师们一方面希望能够建立职称自然晋升制度,主要考虑老师的学历、教龄等因素;另一方面建议缩小高级、中级、初级职称教师的工资待遇差距,加大绩效工资差距,真正落实绩效工资,多劳多得。 真正实现评聘合一,及时兑现工资待遇。不同级别的职称对应的工资待遇也是不同的,这本就是对优秀教师的奖励。如果职称工资差距合理,还可以对所有教师的工作起到激励作用。因此老师们呼吁,既然肯定教师的业务水平达到了一定高度,比如评上高级教师职称,就应该让其享受高级教师待遇。这是对人才的肯定,也是对人才的尊重,教师职称就应该评聘合一。 淡化论文和英语,为乡村教师拔掉拦路虎。评价教师究竟该以什么为标准?某小学校长认为,教师最重要的是职业道德标准。“如果一个老师30多年坚守在边远贫困的地方教书育人,即使他没有学历论文,国家也应评他当高级教师!” 老师们呼吁,给乡村教师多些政策上的倾斜。虽然他们没有发达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没有高潮的英文水平,但他们献身教育、热爱学生的心是一样的。对于这样一群老师,论文、英语哪有那么重要呢? 一位大学副校长所说,常老师可以代表多年来投身于教学一线、潜心教学、深受学生认可的优秀教师。但是这些好老师的辛勤劳动、无私付出和应得的荣誉却不可以被代表。希望2016的职称改革能够让更多学生喜爱、课堂过硬的老师们,得到应有的鼓励与评价!
职称是绝大多数教师职业发展的目标,同时也与工资、待遇等息息相关,目的在于激励老师提高业务水平,鼓励优秀教师。那么按理说,教学水平和学生成绩是最能体现教师业务水平的,越优秀、教学水平越高、越受学生们欢迎的老师就越该得到职称评定的机会。 怨妇的毒咒 发表于 2016-1-15 09:49
职称是绝大多数教师职业发展的目标,同时也与工资、待遇等息息相关,目的在于激励老师提高业务水平,鼓励优 ...
淡化论文和英语,为乡村教师拔掉拦路虎。评价教师究竟该以什么为标准?某小学校长认为,教师最重要的是职业道德标准。 不少人评得高级,在后勤数脚毛 怨妇的毒咒 发表于 2016-1-15 09:50
淡化论文和英语,为乡村教师拔掉拦路虎。评价教师究竟该以什么为标准?某小学校长认为,教师最重要的是职 ...
就是嘛:lol 怨妇的毒咒 发表于 2016-1-15 09:50
淡化论文和英语,为乡村教师拔掉拦路虎。评价教师究竟该以什么为标准?某小学校长认为,教师最重要的是职 ...
就是嘛:lol 关注...{:4_108:} 关注哥 发表于 2016-1-15 10:13
关注...
过去相当长的时间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职称是按照岗位设置,以名额指标来评职称。 红颜不是知己 发表于 2016-1-15 10:09
就是嘛
同感{:4_120:} 红颜不是知己 发表于 2016-1-15 10:09
就是嘛
同感{:4_120:} 红颜不是知己 发表于 2016-1-15 10:09
不少人评得高级,在后勤数脚毛
是啊,评过后就懒惰起来,尤其领着高工资,却干着临时工的活,而工资是临时工的五六倍 狗屁一般的职称制度。巨大的漏洞、专家的贪婪,让学术腐败横行霸道 故弄玄虚 发表于 2016-1-15 10:32
是啊,评过后就懒惰起来,尤其领着高工资,却干着临时工的活,而工资是临时工的五六倍
他们是既得利益者。可怜那些兢兢业业、脚踏实地、做老实人的人,苦干实干,做给天看 故弄玄虚 发表于 2016-1-15 10:30
过去相当长的时间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职称是按照岗位设置,以名额指标来评职称。
真的是计划经济无处不在 故弄玄虚 发表于 2016-1-15 10:30
过去相当长的时间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职称是按照岗位设置,以名额指标来评职称。
真的是计划经济无处不在 怨妇的毒咒 发表于 2016-1-15 09:49
职称是绝大多数教师职业发展的目标,同时也与工资、待遇等息息相关,目的在于激励老师提高业务水平,鼓励优 ...
对。{:4_120:} 怨妇的毒咒 发表于 2016-1-15 09:49
职称是绝大多数教师职业发展的目标,同时也与工资、待遇等息息相关,目的在于激励老师提高业务水平,鼓励优 ...
对。{:4_120:} 故弄玄虚 发表于 2016-1-15 10:30
过去相当长的时间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职称是按照岗位设置,以名额指标来评职称。
{:4_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