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igoo 发表于 2016-6-8 08:31:03

创建同盟会之前!孙先加入了洪门,后来在洪门的帮助下才创立了同盟会!孙中山在1903年末,经叔父钟水养的介绍拜入檀香山洪门致公堂(同兴公司),并曾任洪门大陆山山主。
1923年洪门转型为致公党
致公堂系统在旧金山的世界大会上转型为中国致公党,推举陈炯明为总理,中国致公党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事业,是中国8个民主党派其中1个。

haigoo 发表于 2016-6-8 08:38:29

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把同盟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这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但它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革命纲领,有着明显的局限性。三民主义是一个不彻底的民主主义革命纲领,它主张民族主义,但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口号;它主张民权主义,但又不敢依靠广大工农群众;它主张民生主义,但不能发动广大贫苦农民通过自下而上的斗争,废除封建土地制度。这些决定了民主革命不可能完成使命,不能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因此是一个不彻底的民主主义革命纲领。同盟会纲领中的这些弱点,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haigoo 发表于 2016-6-8 08:54:44

最初被外界知晓的孙、陈二人分歧是一次选举。
  1921年4月,两百多名议员召开非常国会,在孙中山坚持实行记名投票要求下,表决通过了《中华民国政府组织大纲》,大纲规定了大总统的产生和权限,却没有任期。一切政务、军务、内阁任免等均由大总统一人独断,孙中山被选举为非常大总统。此举遭到陈炯明的反对。
  陈炯明认为,依总统选举法,总统应由两院联席选出,出席议员至少达到全部的三分之二即580人,才能举行总统选举,此时广州旧国会议员只有200多人,还不够原众议院人数的一半,而且实行记名投票,简直是在自毁法律!陈炯明质疑道:“这和之前北方毁法,又有什么本质不同?”在北方出现“伪政府”的情况下,在南方“建立”“伪政府”,用一个不符合法理的“伪政府”去反对另一个同样不符合法理的“伪政府”,这是非常行不通的,结局只有南北之间将再次陷入战争之中。
  陈炯明反对孙中山任职,拒绝参加就职典礼。
  自 此,二人政见分歧开始明朗化。
  但实际上,早在1909年陈炯明加入同盟会之时,二人政见及民主理念的不同就已为日后决裂埋下了隐患。

haigoo 发表于 2016-6-8 09:08:01

  秀才出身、个性温和的陈炯明虽加入信奉革命、激进的同盟会,然而与众多革命党人不同的是,他的政治抱负是把革命当作一种手段,最终的目的仍然是“建设”,这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大部分同盟会员“革命至上”、“革命流血至死”的心态和主张完全是两条路。
  孙中山是“武力统一派”中彻底的中央集权主义者,他的理想是以领袖权力为核心的大一统。当时孙中山的政治主张是“中央集权”,要以“北伐”这种暴力武力方式来颠覆北洋政府统一中国,成立中央政府。
  陈炯明则主张“联省自治”,先在广东搞好民主宪政,仿照美国,建立与其相仿的联邦政制,以“南北妥协”的和平手段来谋求中国永久的统一。这与当时部分学者的观点是一致的。他们认为,美国的崛起正是因为独立战争后,北美13州脱离英国,经过11年高度地方自治的“邦联”,进而建立“联邦”的这段历史。这些学者认为,美国的这段历史为久经战祸、渴望和平统一的中国人提供了一种可行选择。既然南北政府都无力统一全国,与其南北内战,不如各省先行自治,之后,再实行联省自治。如此,便可以不诉诸武力、民众免于生灵涂炭而最终实现全国和平统一。
  陈炯明一直对联省自治非常推崇。1921年2月,他在《建设方略》一文中,详细阐述了自己的政治见解:“近世以来,国家与人民之关系愈密,则政事愈繁,非如古之循吏可以宽简为治,一切政事皆与人民有直接之利害,不可不使人民自为谋之。若事事受成于中央,与中央愈近,则与人民愈远,不但使人民永处于被动之地位,民治未由养成,中央即有为人民谋幸福之诚意,亦未由实现也”。
  而孙中山认为,中国刚从清朝封建社会的皇权主义走出,需要的是区别于皇权主义的“一党专政”及以“军政”、“训政”的思想来统一中国。他要求所有党员要在“绝对服从党魁”的党章下签字,发誓效忠领袖,他甚至认为人民是“无知可怜”的幼儿,革命党则是保姆。
  他说:“我们建立民国,主权在民,这四万万人民就是我们的皇帝,帝民之说,由此而来。这四万万皇帝,一来幼稚,二来不能亲政。我们革命党既以武力扫除残暴,拯救得皇帝于水火之中,保卫而训育之,则民国的根基巩固,帝民也永赖万世无疆之休。”
  陈炯明认为所有党员要在“绝对服从党魁”的党章下签字效忠,本质上与封建社会的君臣关系没有不同,只是君主换成了党魁而已。
  孙中山的民众保姆说,也遭到陈炯明的批评,他认为:“政府把国民当成‘无知可怜’的幼儿,那人民就永远会是长不大的‘无知可怜’的幼儿,永远不可能实现民主政治。”
  陈炯明对于以自治治理国家有深入的思考和实践。1909年,他就在家乡创办《海丰自治报》,倡导自治才是救中国的唯一良方,同年当选为广东谘议局议员,开始了其政治生涯。在他从政期间,明确系统地提出“筹办城镇乡地方自治议草案”,建议设立城镇乡地方自治研究所,遴选精通政治人员专门研究城镇乡自治办法,推动自治进行。担任议员期间,他先后提出《革除衙署积弊案》、《废除就地正法案》、《筹办城镇乡地方自治案》、《禁绝一切赌博案》等切合实际并极具操作性的提案。
  正是基于上述长期的政治实践积累,使得陈炯明可以很轻易地指出孙中山观点的破绽,并批评道:“训政之说,尤为失当。此属君政时代之口吻,不图党人袭而用之。民主政治,以人民自治为极则,人民不能自治,或不予以自治机会,专靠官僚为之代治,并且为之教训,此种官僚政治,文告政治,中国行之数千年,而未有长足之进步。”
  两人对于“政治”这一词汇的理解也有较大分歧,用吴佩孚的话来说:“余信政治的要谛在于道德,而孙先生似认为政治是一种技术。”崇尚传统道德立身的陈炯明宁愿失去权位,也不愿意背弃自己对于民众的诺言。
  对于苏联的态度,也是两人产生分歧的重要原因之一。1920年列宁密使波特波夫,曾经专门拜访当时在中国南部军事实力最强的陈炯明,表示愿意全力支持他统一中国,但是要放弃外蒙,承认外蒙独立,并表示苏俄可将储存在海参崴的军械供给粤军使用,遭到陈炯明严词拒绝。而孙中山则与苏联一直保持密切联络,陈炯明对此,从来不赞成。他认为外交政策的基础“不在强权而在公理,不在抗争或报复,而在诉诸国际之间同情及其相互之利益”。
  1921年6月,坚持武力统一中国的孙中山任命陈炯明为援桂军总司令,叶举为前敌总指挥,开始第二次粤桂战争。陈炯明认为此刻中国民众甚苦,不能再轻易发动战争,且将士疲惫,军费不足,根本不可能完成北伐,仍然主张先定省宪,再议国宪,先确立民治的基础,再循序渐进地推进统一。
  在遭到陈炯明的消极抵制后,两人摩擦不断升级,以致孙中山愤然表明:“我已立誓不与竞存共事。”竞存是陈炯明的字。有传言说他曾把手枪交给黄大伟,令其刺杀陈炯明。没有不透风的墙,消息传到陈炯明那里,两人嫌隙于是无法弥补。
  在美国国家档案局于1946年后才公开于世的机密文件中,广州美国领事报告,1922年4月中旬,因北伐军入湘不成功,改道攻赣,孙中山在梧州的军事会议席上,说南方有三人──陈炯明、唐继尧、赵恒惕──都该受到严厉处罚。英国领事亦有同样的报告。
  1922年3月21日,陈炯明的亲信、粤军参谋长邓铿从香港公干回省,在广九车站突然遇刺,两天后身亡。国民党官史一向说邓铿是被陈炯明暗杀的,但实际上在这关键时刻刺杀者究竟是谁呢?
  密切关注局势发展的美国副领事在当年4月4日有一份报告说:“关于谋杀邓铿的动机,我从外国情报探得两报告,一说是广西系所为,另一说是国民党,以警告陈炯明而下毒手。”英国总领事在4月22日也有一份报告说:“国民党谋杀陈炯明的参谋长邓铿,现已为众所周知的事实。”
  随后陈炯明因表示无法接受孙中山令其参加北伐,以及不能筹措到500万元军费,而被孙中山免去粤军总司令、广东省长、内务总长职务,仅保留陆军总长职。
  1922年5月9日,孙中山在韶关大誓三军,北伐行动如箭在弦。他委任陈炯明的部下叶举为粤桂边督办,试图以高官诱惑分化陈家军。叶举并不领情,却在10天后突然率领60多营粤军开入省城,成为广州城的实际控制者。
  当时中国的政治格局是南北两个政权对峙,孙中山为表明自己“天下为公”的心迹,多次对外界放出话来,只要“独裁”的北洋政府徐世昌下台,他也将同时下野。6月2日,北洋总统徐世昌在巨大的压力之下,宣布辞职。于是一时间,社会各界纷纷致电孙中山和广州非常国会,呼吁孙中山实现与徐世昌同时下野的宣言,实现国家共和统一,其中蔡元培、胡适、高一涵等200多位名流甚至联名要求孙中山下台。但出乎意料的是,孙中山断然拒绝辞职。顿时,社会各界大失所望,孙中山民望迅速下跌。
  陈炯明对此也非常反感,他认为“我们之所以一直闹革命、试图武力颠覆北洋政府,无非是因为北洋军阀废掉了《临时约法》、蹂躏了民主宪政,现在既然《临时约法》已经恢复了,我们自然也就不必造反了”。尽管北洋政府几乎同时宣布实施孙中山坚持恢复的《临时约法》,孙中山的护法运动应该宣告成功了,孙中山仍然不顾陈炯明的反对,坚持要通过军事北伐,暴力推翻北洋政府。
  在两人矛盾一触即发的时候,孙中山警告粤军几个下级官员说:“告诉你们的长官,不要以为据守白云山,便可胡作非为,我立刻上永丰舰,升火驶入东江射击你们,连你们的根据地也一并铲除!现在东江水涨,永丰炮舰可以直行驶入陈炯明的老巢!”
  在此情况下,6月15日深夜,粤军高级将领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武力驱逐孙中山下台。陈炯明听闻后,立即派秘书带着他的亲笔信劝叶举他们千万别轻举妄动。信中说:如果孙中山出兵北伐大获全胜,大家都会有好处;如果失败了,我还可以以陆军部长身份将部队调返东江,收拾残局。叶举当着陈炯明秘书的面将信掷落地上,说陈炯明书生之见不知军事,并让转告陈炯明,事情已箭在弦上不容不发。陈炯明收到回复后,据说一怒之下打碎茶杯。
  6月16日凌晨,叶举开始行动。他们提出的要求,与蔡元培等社会名流所提出的相同,就是请孙中山兑现他与徐世昌一齐下台的诺言,并非想致孙中山于死地,所以在开炮前让人打电话向孙透露了消息,让其赶快逃跑。孙中山离府后,粤军围攻总统府,守军拒不投降,就开了三响土炮,以作威慑。孙中山登上永丰舰,宣布和叛军开战。根据当年香港中英文报纸报道和英、美两国外交官的相关记载,1922年6月17日,孙中山以海军大炮炮轰广州。
  当时海军采取军事行动必须得到海军司令的命令,由于没有海军司令的下令,在孙中山下令放炮后,一时没有士兵敢动手,孙中山气急之下,索性自己动手亲自发炮,“孙大炮”由此得名。孙中山炮击广州后,胡适曾批评说:“远处失了全国的人心,近处失了广东的人心。孙氏还要依靠海军,用炮击广州城的话来威吓广州的人们,遂不能免这一次的失败。”在遭到社会舆论的批评后,孙中山只好于8月9日乘英国炮舰离开广州,避入上海法租界

haigoo 发表于 2016-6-8 09:15:22

这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的这本书里提到了外蒙问题(也就是现在的蒙古国)蒙古国为什么丟的呢?之前蒙古国已经丟过一次!后来北洋政府已经收复了!但是又再次给谁丢了?

haigoo 发表于 2016-6-8 09:38:52

haigoo 发表于 2016-6-8 09:15
这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的这本书里提到了外蒙问题(也就是现在的蒙古国)蒙古国为什么丟的呢?之前蒙古国已经丟过 ...

1921年12月在桂林会见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讨论建立革命党和革命武装问题。
1922年4月,又在广州与苏俄的全权代表会见,从幻想向帝国主义寻求援助转而希望联俄1922年6月,因政见不合与陈炯明决裂,孙中山被迫离开广州再赴上海。此后,孙中山受到苏俄的帮助,提出联俄
1923年初驱逐陈炯明后,孙中山在广州重建大元帅府,并派出“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访问苏联,邀请苏联政治和军事顾问到广州帮助中国革命。。1921年,取得事实独立;1924年,成立受前苏联控制的蒙古人民共和国;

haigoo 发表于 2016-6-8 09:42:32

haigoo 发表于 2016-6-8 09:38
1921年12月在桂林会见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讨论建立革命党和革命武装问题。
1922年4月,又在广州与苏俄的 ...

以上都是在百度百科搜的!大家搜:蒙古然后看时间是否对得上


海联人 发表于 2016-6-8 09:49:33

陈显兵 发表于 2016-6-4 22:26
我比较喜欢静,澹泊致远。

你喜欢静?笑话!缩头乌龟不敢露面罢了。

海联人 发表于 2016-6-8 09:54:03

陈显兵 发表于 2016-6-6 12:07
正牌大乡乞吃,东要点,西要点,混混也。

要写书就自己掏银包,才显示你的文章存肝胆,和尔等谈史,谈屎 ...

比你去当“戏趴”时强多了。起码不用昧着良人骗人。

haigoo 发表于 2016-6-8 11:34:47

为什么说研究历史呢?历史本来就写在那里,谁胜谁败,胜败论英雄,胜败论对错这就是真正的历史吗?很多人也不能完全肯定历史写的就是事实!所以才有了研究历史这门学问!历史研究者不会单看,对胜者历史歌颂文案,对败者给以谴责的历史文案!从而下定决!他们都是从多方面在其它不同历史人物!不同历史事件!一点一滴去了解!写得再完美历史或者再完美的人物都有过错!人无完人嘛!只是有的胜者的历史里,好的给写上了!不好的给抹去了(或者改好了)!败者的历史给添油加醋的抹黑了!研究每个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打个比方,我们看看1922年后跟随孙的国民党人物的历史记载里!你会发现其中他们的历史里写的!大致都是一样的,但是细节当中有很多漏洞!为什么细节会有漏洞呢?因为历史不是同一个人说的,也不是同一个人写的,更不是同一个改的!这些漏洞能不能让人怀疑吗?这些漏洞不值得研究者们去一个个提取!综合在一块再来分析真实事件原尾吗?真正的研究历史的人员是不应该写历史的!他们都是在研究.提取.分析.探讨.分享!要不然就是成了写手了?好像兵兄一样,我们知道你是书法家,写大字的!你整天就在说叫别人:有本事你写啊,写啊……不要抄袭别人的,自己写!哈哈不是吗?自己写不是变成写历史改造历史的写手了吗?大书法家我说得对吗?哈

haigoo 发表于 2016-6-8 19:41:28

陈显兵 发表于 2016-6-5 10:15
你所发的YouTube美国制造的,是一个不很健康网站,很多言论是颠覆国家的、甚至是攻击党和国家领导人的, ...

谢谢兵先生提醒哈,国外媒体不健康对对哈!那我以后不就不再发国外媒体说的信息了,兵先生和大家看看这个!国内媒体发的是否也能转下?http://www.iqiyi.com/v_19rrkcv730.html#vfrm=2-3-0-1

海风大网佬 发表于 2016-6-9 11:04:55

haigoo 发表于 2016-6-8 11:34
为什么说研究历史呢?历史本来就写在那里,谁胜谁败,胜败论英雄,胜败论对错这就是真正的历史吗?很多人也 ...

支持这观点。大家端午节快乐,也可以利用节假日思考学习一下了。

Sellars 发表于 2016-6-9 12:17:34

找资料,上百度,很好。历史就该这么研究,皓首穷经一生,不如百度一秒。

睇唔过头目 发表于 2016-6-9 13:23:32

睇唔过头目 发表于 2016-6-9 13:25:04

睇唔过头目 发表于 2016-6-9 13:29:00

睇唔过头目 发表于 2016-6-9 13:45:42

海风大网佬 发表于 2016-6-9 22:50:11

睇唔过头目 发表于 2016-6-9 13:45
这几个好帖怎么压箱底了?知见笑啦?
《陈炯明”先生遭受“埔陇宫”恶意侮辱毁谤,今天终于有了结局》http ...

怪不得小日本要奥巴马去访问广岛,看看核爆的伤害,而安倍不敢来南京凭吊30万逝去英灵,不敢到重庆看看当年日本飞机轰炸,不敢到长沙了解当年火烧四天四夜的情况。一句话,就是某人挑衅在前,某人错误在先!
页: 1 2 3 4 [5] 6 7
查看完整版本: 是化解矛盾还是挑峻纷争?